让每个帮扶村都有脱贫产业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 时间:2017-08-16 14:22

本报记者 杨晓慧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识别,重在精准施策,关键在产业项目的落实,好的产业项目可以使贫困户得到有效帮扶,使贫困村整体实现脱贫。”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挂职干部、米脂县副县长侯玉国介绍说。

    2014年起,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开始参与米脂县社会扶贫工作,并承担了该县5个贫困村的帮扶任务。截至目前,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69万元。同时选派骨干驻村联户,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按村定制的思路,通过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等方面的创新,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米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光伏扶贫——

让贫困群众“沾光”

    从2014年起,电力扶贫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起了米脂县长占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整修了部分生产道路,扩充了生活饮水水源,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设了小桔灯图书室……

    作为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机关定点帮扶村,经过几年的帮扶,米脂县桥河岔便民服务中心七里庙村实现了村容村貌大变样。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何让该村58户贫困户实现整体脱贫成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只有走科技扶贫、产业脱贫的路子,才能确保七里庙村如期脱贫。”经过反复调研后,电力扶贫团得出结论:七里庙村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1049米,属于温带半干旱性气候,全年雨量不足,气候干燥,四季分明,日照充沛,在七里庙村发展光伏产业扶贫是比较理想的脱贫之道。

    项目一经确定,筹措建设资金就成了关键。计划本来按照社会帮扶、财政配套、贫困户自筹,各出资三分之一建设以家庭为单位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每户按照5千瓦容量进行设计建设。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财政配套难以落实,贫困户自筹无法实现,村干部也担心以家庭为单位建设光伏扶贫项目容易引发村里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建议建设村级光伏电站,作为村集体经济进行管理。

    为此,省电力公司全额出资170余万元,于今年1月建成米脂县首个光伏扶贫示范村。光伏电站5月中旬正式并网运行后,年均发电25万千瓦时,项目预计年均可实现收益20余万元。这些收益将全部用于七里庙村贫困户、困难户以及该村公益事业支出,这一项目为“失能”“弱能”的贫困户创造了脱贫条件,让贫困户沾“光”。

产业帮扶——

让贫困群众受益

    米脂县杨家沟镇李均沟村是国网陕西电力扶贫团西安供电公司包扶的贫困村,该村除了传统的种植业外,没有持续性经济收入的集体企业或产业合作社。2016年10月,驻村干部通过认真摸排和深入走访,与李均沟村“两委”进行多次研讨,大家认为手工粉条生产加工是李均沟一带农民的传统手艺,虽至今保留不多,但是前景应该不错。

    为此,国网陕西电力扶贫团出资25万元,建设李均沟粉条加工项目,把村口废弃的12间旧窑洞翻修后作为厂房,将村口河沟填平,形成1900平方米的晾晒场,并于今年1月21日建成投产。同时还成立产业合作社,每年可生产手工粉条约40吨,年均产值可达到60万元,预计纯利润将达到25至30万元。今年,该扶贫团计划投资10余万元建设一个冷库,使粉条生产不再受季节限制,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李均沟粉条产业合作社的建成,直接使该村剩余5户19人一次脱贫,每年为8至12人提供就业机会,使该村村民每年人均增收约480元。粉条合作社是李均沟村首个集体经济产业,也将为该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村民开启脱贫致富之道。

“滴灌”帮扶——

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种植养殖业是陕北农村的传统产业。如何在发展这一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帮助贫困户脱贫?该扶贫团在确定适度养殖户的基础上,精选项目,采取“滴灌帮扶”“能人带动效应”,用组建合作社和资源产业项目增强帮扶点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脱贫亮点,带动精准发力,打造帮扶脱贫示范。

    米脂县姬岔便民服务中心黑圪塔村是国网陕西电力扶贫团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包扶的一个贫困村,距离县城约30公里。驻村工作队经过调研发现,该村土地零散、地块不平,不适宜发展大型产业项目。于是电力扶贫团结合米脂县产业到户扶贫项目,与县扶贫办、村委会多次协商,确定了持续扩大羊子养殖计划,以打造养殖示范村为目标,制订了详细的帮扶方案,在以前年度养殖帮扶的基础上,2016年又投入养殖帮扶资金10余万元,购买了102只繁育母羊,新帮17户贫困户进行养殖。

    米脂县李站便民服务中心史家坬村是国网陕西电力公司榆林供电公司帮扶的贫困村,全村110户村民中有27户贫困户,劳动力短缺是史家坬村致贫的主要原因。经过驻村第一书记调研,发现该村大部分村民外出进城务工后,弃耕的土地较多,退耕还林形成大量的草场资源适宜进行适度舍饲养殖。驻村工作队制订了年度项目实施目标和精准脱贫规划,在村民大会上取得了广大贫困村民的同意和认可。2016年,由驻村工作队牵头,乡镇驻村干部、村“两委”会、村民代表积极参与,出资10余万元新帮扶7户养羊户和15户养牛户,并为养殖户出资购买了铡草机,减轻了养殖户体力投入。63岁的村民冯有飞经过工作队精准养殖帮扶,2016年底,老两口收入已接近3万元,实现了完全脱贫。

智力帮扶——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治贫先治愚。农村有些贫困户四肢健全、头脑清楚,但是游手好闲,整日无所事事。针对这类人,该公司积极教育和引导,增强其做人的尊严,激发其自我改变的。

    在米脂县印斗镇峁圪塔村,村民以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兼有部分养殖户。穿村而过的佳米公路边经常站着三五成群的村民,晒着太阳拉着家常,很不安全。通过与村“两委”交流研讨,电力扶贫团西安电力中心医院驻村工作队认为,为峁圪塔村建设村级文化阵地很有必要。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同时兼有红白理事会功能,减少村民红白喜事开支。

    2016年,电力扶贫团先期出资15万元建设峁圪塔村级文化阵地,2017年又出资10余万元建设村民文化广场,配备相应的文化教育器材。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和村“两委”会,进一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形成移风易俗的新风尚。文化阵地经常举办寓教于乐的活动,弘扬先进,鞭策落后,激发村民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彻底从思想深处树立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

    2016年8月,在学校开学前夕,电力扶贫团出资4.88万元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对米脂县七里庙村等21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资助,进一步增强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信心。

 

返回乡村振兴首页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