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面旗帜

来源:陕西省委农办 作者: 时间:2022-11-15 16:36
高西沟村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奇迹。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米脂县高西沟村考察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

一、基本情况

高西沟村位于米脂县城东北20公里处,全村195户、600人,总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这里山连山、沟套沟,过去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为了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勤劳勇敢的高西沟人,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凭着满腔热血和一双铁手,战天斗地,征山治水,将一个荒芜贫瘠的穷山沟建成山清水秀的“陕北小江南”,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奇迹。1962年,《人民日报》以《山区生产的生命线》为题报道了高西沟村水土保持治理经验,并以头版社论评价高西沟村是“群众自办水土保持的范例”;196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大寨式先进典型”,被中共西北局授予“西北农业红旗”称号;2012年,村党支部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高西沟梯田

二、主要做法

高西沟村人数十年如一日不断探索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宜居、产业兴旺,被誉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治理的标本和样板”。

(一)生态宜居立标杆。几十年来,高西沟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着一代干,在巩固生态治理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先后实施了改圈、改厕、改灶、改水、改不良生活“五改”工程,开展了清理垃圾、清理淤泥、清理路障,治理柴草乱堆、治理粪便乱倒、治理墙院破烂“三清三治”行动,绿化、美化、净化了村容村貌。现如今,高西沟村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2018年,高西沟村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9年,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二)深挖潜力兴产业。从五十年代初退耕还林还草开始,高西沟对林地和草地实行“封禁”,严禁羊子上山和人为破坏砍伐,为了解决“封禁”与传统放牧之间的矛盾,高西沟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全面发展舍饲养殖和小杂粮种植,村上扩大种草面积,推行舍饲养殖办法,变“三三制”模式为林三份、草两份、田一份的“三二一”模式,坡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村集体筹资购回饲草粉碎加工机械,专人管理,分户轮流加工,将所有饲养户的作物秸秆、苜蓿、柠条等饲草全部粉碎、青贮,做到青草干喂,秸秆粉碎,一年一备,四季不累,高西沟村现有草地1500亩,羊子存栏1300只,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保得住”在高西沟得到了验证。

高西沟水库

(三)生态建设促发展。高西沟人对打坝、修堰窝、修梯田认识深刻、热情高涨。他们说:“沟底打了坝、天旱地不怕,淤积一寸泥、可顶百担肥”。从1959年开始,在经历了东沟打坝、北渠修地、南山造林等多次失败教训后,高西沟人确定了“全面规划、集中治理、沟坡兼治、林草齐上、长短结合”的方针,按照“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坝地打堰窝,高山远山森林山,近村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险洼种柠条”的布局进行综合治理,本着宜堰则堰、宜坝则坝的原则,在无水的沟道打坝、修堰窝,在有水的沟道建池修渠、扩展水地,在山顶缓坡建台地,修宽幅梯田,累计打坝126座,修堰窝100个,建蓄水池7个、小水库2个,新修水地460亩,坝地80亩,堰窝地360亩。建高标准农田,因害设防,因地施治,既解决了水土流失,增加了耕地资源,又可稳产高产,农业多出过去3.5倍的产量,亩产增加了近8倍。现在高西沟村有林地3300亩,其中生态林2300亩,果树、梨树、枣树、杏树、葡萄等经济林1000亩,全村林草覆盖率达70%。1995年,高西沟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2005年,高西沟村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园”,2007年,被评为“全国绿化小康村”,高西沟村实现了主导产业从以往农牧型转向多元化,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高西沟淤地坝

(四)融合发展谋振兴。近年来高西沟以“生态发展+”为主题,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整合资源优势,巩固维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成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村容村貌、乡风文明等五大方面进行提升改造。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山地苹果、谷子种植等特色农业,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精心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村党支部创新“党建+”机制,紧紧围绕富民强村目标,以“一村一品”为主线,实行“党建+农户”的山地苹果产业经营模式,组织村民走产业兴农道路;探索“党建+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引入V5网络直播营销平台,成立“高西沟陕北直播基地”,为村民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牵线搭桥全面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党建+商标”的品牌模式,注册了“高西沟苹果”“高西沟杂粮”等商标,按标准化生产安全、绿色、优质的果品及杂粮,提升高西沟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使农民增收致富在水土保持上开花,农业生产上结果,绿色生态上见效。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2020年高西沟村接待游客5万人次,净收入10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51元。

三、经验启示

(一)要有尊重科学、因地制宜的求实精神。陕北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高西沟村党员干部群众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多年探索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对生态治理和脱贫致富的途径进行了反复的尝试和摸索,逐步掌握了水土流失规律,创造出了黄土高坡生态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套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办法,走出了一条科学管用的发展路子,许多做法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孕育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要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1958年大战孙家梁山,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寒冬腊月汗流浃背、衣服冻成“铠甲”,却没有一个人退缩;1975年冬会战庙梁山,所有党员群众立下“山不平人不撤”的誓言,苦战十天十夜,硬是削平山顶造出小平原。全村曾涌现出了“铁肩膀”“铁嗓子”“爬山虎”“赛兔子”等20个闯将、60条好汉。高西沟人誓与命运相抗争,这种坚守、拼搏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陕北革命老区人民对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再现。

(三)要有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高西沟人摸索出农林牧并举的“三三制”模式,绿了山头,满了粮库,超前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40年。1963年制定《高西沟村十年水土保持发展规划》,这种给一个村搞规划的做法在当时全国并不多见。1980年包产到户时,在土地承包、财产分配、林木到户的大背景下摸索出保留林地、封山禁牧、集体管护的做法,超前国家封山禁牧政策20多年。高西沟村之所以能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创造新的成绩,是因为始终秉承着一种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四)要有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愚公精神。上世纪60年代高西沟因生态建设成效卓著而蜚声全国,但高西沟人从未自满,在巩固原来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联产承包时,高西沟村顶着压力,坚持“林不分,树不砍、草不毁”,把1660亩生态林留归集体管理,坚定地捍卫了青山绿水,使这片生态林完好无损保留至今。

高西沟之所以能从一个贫瘠落后的穷山沟变成一个环境优美的样板村,正是因为他们以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治理,用几代人愚公移山的精神创造了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奇迹。

 

返回乡村振兴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陕西省委农办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