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摄影师——杜修贤
来源:米脂史志公众号 作者:. 时间:2025-05-09 10:22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有这样一位米脂籍摄影师,他以独特视角,用镜头记录下众多重大历史时刻,成为见证时代风云的关键人物,他就是杜修贤,被人们尊称为“红墙摄影师”。他的摄影生涯与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其作品不仅是珍贵的影像资料,更是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苦难童年,梦想萌芽 1926年11月,杜修贤出生于陕西米脂县城小巷子一个普通家庭。此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百姓生活困苦,杜修贤的家庭也未能幸免,家境贫寒使得他早早辍学。从12岁起,他就被迫给城里的大户人家高家当长工,每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却只能换取微薄的报酬。生活的艰辛让他饱尝人间冷暖,这段经历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种子。 14岁那年,杜修贤不愿再被命运束缚,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踏上了自谋生路的征程。他怀揣着梦想,一路向南,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一夜之间赤脚行走几十里,从米脂来到绥德。这次勇敢的出走,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为他日后的摄影之路奠定了基础。
投身革命,结缘摄影 抵达绥德后,杜修贤迎来了人生的重大机遇。1940年春天,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正在积极筹建并招生,杜修贤得知消息后,满怀期待地前往报名。然而,由于他识字不多,不符合招生标准,只能遗憾地成为学校的一名勤务兵。尽管没能正式入学,但这份工作让他有了读书求学的机会,他格外珍惜。在学校的时光,不仅让他增长了知识,还让他接触到了革命思想,为他的人生注入了新的活力。 1944年,命运再次眷顾了杜修贤。他幸运地进入延安八路军电影团,开始学习摄影技术,师从著名摄影艺术家吴印咸先生。吴印咸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摄影理念,对杜修贤产生了深远影响,让他迅速成长,从此与相机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式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摄影生涯。在八路军电影团的日子里,杜修贤如饥似渴地学习摄影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为日后的摄影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崭露头角,定格领袖风采 1954年,杜修贤转业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摄影记者,正式开启了他的新闻摄影之路。凭借着扎实的摄影功底和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他在工作中表现出色,逐渐崭露头角。1960年1月,是杜修贤摄影生涯的又一高光时刻,他受新华社委派进入中南海,担任周恩来总理的专职摄影记者。此后,他常伴伟人们左右,用镜头聚焦领袖风采,记录下许多珍贵瞬间。 在担任周恩来总理专职摄影记者16年期间,杜修贤跟随总理出访亚洲、非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每次出访,他都精心准备,不仅要拍摄宏大的欢迎场面,还要捕捉那些能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情谊和独特文化的细节。例如,在周总理访问非洲期间,他巧妙地运用镜头,既拍下了万众欢腾的大场面,展现出当地人民对中国贵宾的热烈欢迎;又捕捉到三两个人欢呼的特写镜头,让人们感受到这种友好情谊的真挚。他还善于抓住各被访问国不同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像北非妇女面戴黑纱上街欢迎中国贵宾,埃塞俄比亚人手执剑和盾跳舞欢迎,几内亚人边击鼓边歌舞的欢迎方式,以及阿联的金字塔、锡兰的椰林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背景,都被他一一摄入镜头,为每一次出访留下了丰富而生动的影像记录。
在摄影技术上,杜修贤不断创新。当时设备相对落后,除了相机,他还要随身背着沉重的闪光灯充电箱,但他从不抱怨,反而积极探索新的拍摄方法。在拍摄过程中,他尝试不用看取景框进行拍摄,根据具体场合,把相机上的距离大致确定以后,有时举过头顶,有时伸向左右进行拍摄。这种独特的拍摄方式,让他能够摆脱一些不利于摄影的客观条件,捕捉到许多精彩瞬间。每次拍摄完现场,他总是马不停蹄地赶回酒店冲胶卷,照片洗出来后立即送审,送审通过后再用传真传回北京,确保新闻的时效性。
1964年,杜修贤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周恩来总理出访十四国新闻照片展,这些照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彩的瞬间,受到广泛赞誉,充分展示了他卓越的摄影才华。此后,他又先后担任新华社中央新闻摄影部副组长、组长,在新闻摄影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历经磨难,初心不改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杜修贤也未能幸免,被卷入这场政治风暴之中。他被污蔑为“安插在总理身边的大特务,大间谍”,他拍摄的照片也被当作批斗他的“有力证据”,面对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和指责,杜修贤百口莫辩,最终被打发到新华社照片制作车间当定影工人。 随着“文革”的不断升级,1968年,杜修贤被发配到新疆铁列克提,那里条件艰苦,且中苏边境冲突不断,但杜修贤并没有被困难打倒,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在铁列克提,他经常跟随巡逻队拍摄边境巡逻的照片,用镜头记录下那段特殊时期的紧张局势。
1969年底,命运再次出现转机。周总理准备访问朝鲜,发现出访名单上没有杜修贤的名字,便向秘书询问情况。得知杜修贤的遭遇后,周总理非常生气,立即下令让他回来。不久,杜修贤收到了国务院要他回京的加急电报,得以结束这段艰难的岁月。1970年初,他又承担起为毛泽东主席摄影的重要任务,从此,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为毛主席摄影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力求用镜头展现出主席的风采和精神面貌。 见证历史,成就经典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杜修贤摄影生涯中的又一高光时刻。在新北京机场,杜修贤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精湛的摄影技术,率先捕捉到尼克松走下飞机快步走向前,急切与周总理握手刹那间的神情。这一瞬间被他精准地定格在镜头中,成为中美关系史乃至世界外交历史上的一个经典画面。这张照片在报纸上一发表,就被国内外的多家报纸转载,被国际誉为“精彩的历史瞬间”。
1974年5月29日,周恩来陪同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会见毛泽东,这是周恩来最后一次走进毛泽东书房。会见结束时,杜修贤注意到周恩来站在门旁,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离开,而是等待与主席握手告别。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重要时刻,赶忙找好位置等待。当毛泽东送客走到门边,与周恩来目光相遇的瞬间,原本微笑的面容立刻变得忧伤,两人缓缓伸出手,握在一起。杜修贤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珍贵瞬间。没想到,这竟是周恩来与毛泽东最后一次对着摄影镜头握手道别。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悲痛的一年,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辞世。杜修贤作为他们的专职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伟人最后的岁月。在毛泽东辞世期间,他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例如,1976年5月27日,毛泽东会见巴基斯坦总理布托,这是毛泽东最后一次会见外宾。当时毛泽东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依然坚持会见。杜修贤走进书房时,看到毛泽东面容憔悴,头无力地靠在沙发背上,心里不禁一凉,担心拍不到好镜头。然而,当布托走进书房与毛泽东握手时,毛泽东脸上浮现出难得的微笑,杜修贤被这一瞬间深深打动,连忙按下快门。当照片冲洗出来,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拍出了如此成功的照片,这也成为毛泽东最后一张非常成功的照片。
晚年余晖,回顾与传承 1980年,担任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新华社高级记者,从此走出红墙,开始从事摄影图片的经营与管理工作。
1988年,杜修贤离休,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并没有停止对摄影事业的热爱和贡献。他开始整理研究自己的摄影作品,把昔日的“废片”全部整理、冲洗,不仅举办了自己的摄影展,还出版了多部摄影作品集,这些作品集精选了他多年来拍摄的珍贵照片,揭开了神秘红墙的光环,让更多人能够了解那段历史,领略伟人们的风采。1988年4月6日,他请胡耀邦为自己的摄影作品集题写书名,胡耀邦观看他的摄影佳作后,热情地称赞他“拍得好、传神!感谢你为老一辈革命家留下光辉的瞬间!”。 在近半个世纪的摄影工作实践中,杜修贤始终保持着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刻苦钻研精神。他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宝贵时机,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我国新闻摄影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用镜头真实记录了我国的重大历史性事件,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风采,让后人能够通过这些照片,再次瞻仰他们为国事操劳的身影,感受他们与同志、朋友亲密交往的感人瞬间,以及他们生活在人民群众中生动而亲切的形象。 杜修贤的一生,是与摄影紧密相连的一生,是见证历史的一生。他用镜头书写了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为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摄影人,在追求真实与美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如今,虽然杜修贤已经离世,但他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星辰。(根据《红墙摄影师》《聚焦红墙1956-1989共和国红镜头》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