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城市文化之根—米脂窑洞古城保护记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杨晓慧 刘祖晟 艾先姓 时间:2016-10-20 08:27

 


 

    走进米脂窑洞古城,店铺林立,众多工艺精湛、装饰考究、保存完好的明清窑洞四合院不禁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古城始建于北宋初年,后经元、明、清、民国历次修缮扩建。如今,1000多年过去了,这个占地面积达2.4平方公里的古城却沧桑依旧,古色古香。2012年,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4年,米脂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委员会中国分部命名为“千年古县”。

    保护好古城、留住文化之根成为米脂人的美好夙愿。2008年,古城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米脂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米脂县窑洞古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从而使古城的保护管理逐步进入规范化渠道;2015年11月25日,该县成立了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古城保护管理所,标志着古城的保护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古城是历代米脂人民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是米脂先民留给后人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古城保护管理所所长常天民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精神家园。

 


 

1、高起点——建立古城专家库

    古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挖掘古老的历史信息,成为摆在古城保护管理所面前的重要工作。米脂素有“常一千,艾八百,李杜占半街”及“明艾清高民国杜”等说法。针对这些情况,古城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通过走访东高姓、西高姓、艾姓、杜姓、冯姓、申姓、李姓、常姓、吕姓等家族年长且有一定家族情结和文化底蕴的人员,了解其家族重要人物的相关信息,搜集这些人物在古城祖居地的相关资料,搞清重点院落的历史沿革。同时,通过宗族关系,挖掘出一大批知情人员提供相关情况,找到工作的突破口。

    为了对古城有一个详细全面的了解,该县古城保护管理所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组成古城保护专家库。古城保护的工作思路、古城风貌的恢复及古城保护工程的意见征询等,都能从这个专家库里找到满意的答案。今年5月,该县古城保护管理所邀请市上文物专家及专家库专家,完成了对古城保护范围内沿街建筑第一批文物点的划定,第一批划定沿街建筑74处。

    该所还专门邀请相关专家就省保单位的档案资料填写、文物测量、制图等内容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派两名业务骨干,跟随古建专业设计公司人员进行学习。通过传帮带的方式,逐渐使工作人员能熟练操作专业测绘仪器,能按照要求进行电脑软件制图,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下一步,该所计划举行古城保护管理工作研讨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努力把古城保护好、管理好。

 


 

2、多渠道——完善重点院落历史沿革资料

    十字街是米脂县城有名的闲聊聚集地,许多八九十岁的老年人茶余饭后都喜欢在这里拉家常。“他们是古城历史变迁的见证者,相较而言更加了解古城的历史沿革。”常天民说。十字街成了古城保护管理所调查古城院落的第一个突破口,在调查一些重点院落时,该所工作人员都会先去十字街倾听老人们的回忆和讲解。通过老人的回忆,比对县志的记载,翻阅大量资料,反复研究考证,进一步解开很多历史谜团,厘清了古城公共建筑和部分民居院落的历史沿革。目前,较为清楚的院落有40余处。

    以东大街24号院为例,去年12月,该所在经过大量走访老年人、院落租户后,辗转打听到米脂人俗语相传的东大街“旗杆院”。这个大院走出了高祖培、高建白、高佩兰等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为了进一步佐证这些历史人物的真实信息,他们翻阅了《米脂万丰高氏族谱》《米脂县志》等书目,并专门远赴西安走访了高氏后人高振儒,一方面倾听他们的家族故事,另一方面将调研的材料内容进行核实。

   “我们调查过的每一处院落,都能明确其产权现状、各产权人的联系方式,并对其制作完成平面图、保存照片、搜集整理各种相关资料。”常天民介绍说,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东、西、北三条大街沿街建筑及院落137户。同时,每套院落都完成两套表格,即国家文物局统一制定的文物普查表格,和该所根据县政府推进院落维修及棚户区改造所设计的自制表格,完善了古城的文物“四有”资料。古城保护管理所还对古城沿山城墙也进行了认真考察登记。

3、全方位——为历史名人旧居制作解说牌

    “该院为清代建筑,二进四合院结构。主体建筑为建于五级踏步台基之上的三孔砖砌窑洞,两侧厢房、倒坐厅房均为单脊双坡建筑。大门、月亮门、垂花门各一,保存相对完好。该院为杜焕卿烈士旧居。杜焕卿,又名鸣凤,无定河畔六烈士之一毕维周妻,其家经商为业。1929年加入共青团,后加入共产党。一直追求革命,曾偷出其家80块银元支持革命活动。1933年被捕,后转押于南京宪兵司令部监狱,被判有期徒刑12年。她在狱中备受摧残,于1934年病故,陕甘宁边区政府追认她为革命烈士。建国后,她的名字被载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英名册。”

    这是挂在杜焕卿烈士旧居的解说牌,院落构造及英雄事迹一目了然。今年6月,该古城保护管理所对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及南大街等四条街道及庵巷子等12条小巷子进行了挂牌释名;对四条大街40处重点院落进行了解说牌的制作。这一举动,引起了群众的极大兴趣和讨论。“这个巷子居然存在几百年了”“这个院子居然走出了这么多名人”“天天从这个院子路过,却从来不了解这里发生的故事”……

    米脂历来重教兴文,文风兴盛,人才辈出。仅明清两朝,从这座古城走出26位文武进士,108位文武举人,345名贡生。“米脂是文化县,出人才,但每每说起来大家都不知道具体的文化名人和流传故事,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挖掘出来。”常天民如是说。

4、新目标——将其打造成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2015年,计划投资2600余万元的古城东大街、西大街和北大街街道管网改造工程,已经完成了工程设计等前期工作;

    2015年,完善了东大街3号、6号等6个院落的修复保护相关前期手续,并落实了部分资金;

    这些都是米脂对窑洞古城进行修护管理的具体举措。“十三五”期间,该县将对古城以“一城、一洼、两沟”大框架下的重点旅游景区项目予以重点打造。“一年摸清底子,三年规范管护,五年初具规模,十年打造为全省知名旅游品牌”的目标将成为带动米脂县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动力。

    “古城以其营造形态的独特、稀缺和珍贵而在全国享有盛誉,我们通过科学规划,多措并举,有序推进,有信心在十年内将其打造成陕西乃至全国知名旅游品牌。”常天民说,今年,还投资97万元装修古城展陈宣传部,将米脂窑洞古城以微缩模型的形式进行展示。同时,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使游客对古城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该展厅建成后,将成为米脂窑洞古城对外交流宣传的一个窗口。

    此外,作为古城保护管理的重要职能,该所积极进行文物安全隐患巡查及违法乱修滥建的执法巡查。根据目前人员现状,实行一兼几职的工作机制。按照划分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保护范围,责任分解,任务包干,分片负责。每周巡查两次,并制定专门表格,认真填报、入档,确保文物安全。

    这座散发着古老历史气息的古城,经历数百年的风雨剥蚀与战争灾祸的洗礼,风华犹在,雄姿未改,成为米脂独特的旅游资源。“古城是陕北人明清时代历史生活场景的活化石,我建议市县相关部门对外予以重点宣传,早日将之纳入旅游路线。”常天民期待地说。

 


(本版照片均为杜海斌摄)

    相关链接:

    古城大事记

    1.古城北宋初年出现小村落,名曰惠家砭,宋太宗时筑毕家寨,宋宝元二年(1039)更名米脂寨(属西夏银州管辖)。

    2.宋崇宁四年·夏贞观四年(1105)宋收复银州,改米脂寨为米脂城。

    3.金正大三年·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126)蒙古人设米脂县,将嗣武县并入。

    4.元至元十年(1273)县主簿冯安国主持修学宫,招庠生。

    5.元泰定三年(1326),县令吕东主持修葺米脂城,夯土加宽加高旧有寨墙,局部段落砌石垒门,包括今日的马号圪台、城隍庙湾等处,即所谓上城(又名小城)。

    6.明洪武六年(1373)绥德卫驻米脂守御千户王纲修上城。

    7.成化五年(1469),知县陈贵兴土拓城,将上城扩大至东城圪公式。随着人口增多,山下兴建许多民宅商肆,沿流金河北岸形成居民区。

    8.正德、嘉靖年间,鞑靼铁骑数次返京掳掠,百姓常遭侵扰,呼吁兴建下城。正德十一年(1516),知县袁泽筹划建筑东西关城,因故未能实现,仅构小段土基。

    9.嘉靖二十三年(1544),榆林兵备使方远宜巡视米脂,深感此咽喉地带,但城防过于简陋,呈请巡抚衙门批准,责成米脂知县丁让修城,由推官曾继志、千户刘龙协理督办。嘉靖二十四年(1545)正月至次年六月,官民同心协力,修筑了下城(又名关城),将东、西关至华严寺湾等全部围在城垣之内。城墙内壁用黄土层层夯筑,外部用大石垒砌,高出1丈才掺用杂石。

    10.万历元年(1573),知县张仁覆进一步整治城垣,将上、下城联为一体,城墙加高到2.9丈(9米),周长5里,建3座城门,附设瓮城、城楼,为防水患,未设西门,在西角城墙上修一方亭。至此,老城基本形成,其东北依托大鱼山,西临无定河和川区,流金河、饮马河绕城而过。

 

返回文化旅游首页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