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忠武堂常氏家族

来源:米脂新闻网 作者:满孝永 时间:2012-12-10 14:10

   

   


                                   米脂常遇春纪念馆

                                          米脂常氏家族族谱

                                  米脂 常氏庄园全貌

                                 米脂常氏庄园大门狮子与影壁墙

                                          常黎夫

    在明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开国名将常遇春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官拜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追封开平王。但在朱棣与建文帝的权力争夺中,常遇春的子孙却沦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抄家、充军、逃亡、隐姓埋名……
    今日米脂的常氏家族,即为常遇春季子常森后裔。自明永乐年间迁至米脂以来,常氏家族历28世,在陕北的黄土地上生活了600余年。
    米脂忠武堂常氏家族
    始祖:明开国重臣常遇春
    据《米脂常氏家志》记载,常姓源出姬姓。春秋初年,卫康叔后裔采食于常邑(后称南阳,即今山东省邹城市、滕州市微山县一带),遂以封邑之名得姓,世居于此。
    北宋末年,金兵大军压境,宋室南渡,南阳常氏举族南迁至今安徽省怀远县之贾村(常家坟),历始迁祖、二世祖(名讳失考)、常三一、常四三、常重五、常六六,生常遇春。常遇春的武功无须赘述,只说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登基,常遇春官拜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惜天不假年,在洪武二年的北伐中,常遇春卒于军中,时年四十。
    据《明史》记载,在听闻常遇春病殁的消息后,朱元璋极为震惊。当常遇春的灵柩抵达龙江时,他亲自前往祭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并由宋濂奉敕撰开平王神道碑。葬毕,朱元璋又追赠常遇春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并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仅次于徐达)。
    在《米脂常氏家志》中记载了朱元璋为常遇春所作的祭文:“将军在时,朕实所倚。将军既往,将谁与谋?不过临风兴慨想其音容耳!灵辆之至,朕亲临奠。思尔之情,言岂能尽?灵其有知,鉴我衷意。”另还有挽诗一首,从中不难看出朱元璋对常遇春英年早逝的悲恸心情:
    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
    昨日忽闻常君薨,一洒乾坤草木湿。
    《米脂常氏家志》第三版主编常银山告诉记者:“从远古至明代,封鄂国公而谥忠武,只有唐朝尉迟敬德、南宋岳飞,遇春公是第三人。他在朱元璋心目中地位,可以用朱元璋的‘七个亲自’来总结——亲自龙江迎灵、亲自选择墓地、亲自主持葬礼、亲自随棺送葬、亲自御书庙联、亲自王庙祭祀。两人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遇春公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无数战功,朱元璋曾说:‘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此外,遇春公的女儿常美荣也嫁给了太子朱标,建文帝即位后曾追封嫡母常美容为孝康皇后,因此两人又是亲家关系。”
    来源:遇春季子避祸米脂
    父功子继。据明代史料记载,由于常遇春早逝,其长子常茂“授荣禄大夫、右柱国、郑国公爵,食禄二千石,并予诰券,子孙世袭爵禄。惟惜殁后无嗣……”明廷又按照兄终及弟的例制,封常遇春次子常升为开国公,世代相袭;季子常森授昭勇将军。
    关于常茂无嗣的说法,76岁的常体银告诉记者:“洪武二十年,常茂随大将军冯胜(常茂岳父)征纳哈出,后因谗言被安置于广西龙州。经考证常茂实为避祸诈死,实则携妾李氏潜至恭诚县山中密隐,后生四子,其后代分布在今广西恭城、灌阳、兴安一带。”
    常氏既是开国元勋,又是皇亲国戚,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成祖朱棣为争夺皇位,从北京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将建文帝朱允炆赶下了皇位。此时的常遇春后裔,自然就成了朱棣的眼中钉。长子常茂已隐姓埋名,次子常升战死(或说因蓝玉案,被污聚兵三山被杀),常升长子继宗由仆人护送逃回原籍,次子继祖年仅7岁,便于永乐元年(1403年)被迁往云南临安卫。
    作为常遇春三子的常森,眼见朱棣篡权称帝,不由满腔愤怒,于峨眉亭赋诗一首:
    一个忠臣九族殃,全身远害也天常。
    夷齐之后君臣薄,力为商王固首阳。
    以诗明志后,他便携眷经河南至兔番村(山西临县),后渡河于佳米交界处的永和寺(今印斗镇陈家岔村)隐居,改名为“常僧”,在永和寺做起了道士。根据推断,常森育有五子,其中三子分别落户河南、山西、甘肃,今米脂忠武堂(堂号,据常遇春谥号而来)常氏家族则是其长子岗、次子强的后裔。
    即便是身居陕北,常森仍对朱棣心存忌惮。他将落户常石畔的长子常岗列为七甲,次子常强列为十甲,这便有了米脂常氏的七甲、十甲之别。“说道这其中的原因,今日也有着几种说法:一是传说朱棣曾派人到陕北追查常遇春后人,分甲一方面可以表明米脂常氏在此地落户已久,另一方面说明两甲常氏关系疏远,这就可以避免灭族的危险;二是说过去常氏人口较少且居住集中,分甲后可以确定同姓通婚的界限;三是说先祖岗、强兄弟关系不睦,才造成了‘一门分两甲’的局面。”常金山说道。
    现状:忠武常氏遍布陕北
    常森去世之后,就葬在陈家岔火神庙山上。其子常岗、常强二人则在定居的常石畔开荒种田,繁衍后代。
    弘治五年(1942年)三月,明孝宗朱祐樘下诏:“太庙配享诸功臣,其赠王者,皆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而子孙或不沾寸禄,沦于氓隶。朕不忍,所司可求其世嫡,量授一官,奉先祀。”身为常升重孙的常复被从云南召回,出任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其后代世袭怀远侯,其中常胤绪还曾出任太子太师,但一切封赏,均与身处陕北的常森后裔无关。
    常森出家的永和寺东南160米处,是米脂忠武堂常氏最早的祖坟。“听本族的老人讲,解放前后,常氏祖坟不光有墓群,周围还有十余根残存的石桩,占地30余亩。其中第二排墓前立有一方高1.5米、宽0.8米的石碑,遗憾是石碑为砂岩制成,加之年代久远,碑文已无法辨识。常氏族人推断这里便是常岗、常旺的坟地,即‘七户老坟’。”常体银说道。
    常银山告诉记者:“清末民初,曾有常氏不肖子孙将永和寺山90亩祖产卖于佳县高姓,‘七户老坟’也在其中。拔贡出身的常统绪认为此事有辱祖先,随后奔波于米脂、佳县与高姓打了两年官司,最终将坟地争回。1933年,常氏家族议定每年贡粮四石四斗,作为清明祭祖费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坟会。但由于过去七甲、十甲以外姓相待,互不相认,坟会在坚持四年后被迫解散。”
    米脂俗语中有“常一千,艾八百,高杜各占半道街”的说法。常金山告诉记者:“别小看这简单的13个字,它是米脂旧时四大名门望族最真实的写照。过去的米脂城中,不论经济实力还是社会威望,常氏绝对是第一大姓。除了人口多,东街4号的复盛祥(常彦成、常有文)、东街12号的复盛昌(常喜祥)、石坡口的广信魁(常殿魁等)、北街9号的益恒魁(常锦云)、北街口的瑞生魁(常焕祥、常焕章)、东街14号的吉庆隆(常加富等)都是常氏族人开的买卖。此外常登云等人还在镇川开有商铺。”
    今日米脂的忠武堂常氏家族遍布全县,尤以印斗、高渠、杜家石沟、沙家店、桥河岔等乡镇最为集中,总人口超过四万,占米脂全县人口的16%,少于艾姓和高姓。“这主要是因为常氏家族大量外迁。我们在编纂家谱是曾做过详细的调查,陕北常姓出延安市洛川县一部外,榆阳区、横山、绥德、佳县、子洲、延安、甘泉各地常氏均系忠武堂常氏后裔。”

返回文化旅游首页
顶一下
(63)
86.3%
踩一下
(10)
13.7%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米脂新闻网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