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米唢呐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安静 时间:2013-01-31 09:00
据说唢呐在金元时期从波斯、阿拉伯传入我国,最先作为宫廷乐器,到明代发展成号角,激励将士冲锋陷阵、守边夺城。古代绥德米脂是多民族杂居之地,也是历代胡汉征战的疆场,常常号角四起、战火连天。这种激励将士的军中乐器,经过千百年的沧桑沉浮,逐渐演变成绥米人的一种民间乐器。成为绥米人宣泄情感的一种特殊的灵魂呐喊。成为绥德米脂人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种喜庆和祭奠的演奏仪式。
绥米唢呐在陕北是一种特殊唢呐,它的碗大,杆长,音法、音域、音质与小唢呐
有很大不同,所以吹起来、听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过去一个唢呐班子一般由五人组成,两个唢呐手,一个叫上手吹高音,一个叫下手吹低音,还有一个敲锣、一个打牛皮鼓、一个拍小镲,另有两杆长号,号手由唢呐下手和鼓手担任。改革开放以来,唢呐班子的人员组成和乐器的配置与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一个唢呐班子一般由八到十人组成,增加了小唢呐、萨克斯、笙、电子琴、长号等现代乐器。
在解放前,唢呐班子是三教九流之辈,社会地位很低,被人瞧不起。随着时代的变迁,绥米唢呐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成了官方和民间真正的乐器演奏团体,而唢呐班子成员从过去清一色的男士变成现在也有女士参加,有的唢呐手甚至也有女士了。但按照旧时的说法,女人吹唢呐伤风败俗不说,还会影响生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绥米唢呐有了长足的发展。比如绥德唢呐,现在有唢呐班子近百个、唢呐手近千人。1998年,绥米唢呐被国务院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1999年以来,绥德唢呐组织了百人唢呐团。唢呐以其强大的阵容、恢弘的气势、令人荡气回肠的声腔,吹响在北京亚运会,吹响在荷兰国际民歌节,吹响在中央电视台,吹响在省内外多种大型庆典和艺术节上。
绥米唢呐的演奏形式主要为“动态”和“静态”两种,动态即在行进中演奏,“静态”即在厅堂院内围坐吹奏。曲调内容丰富多彩,过去吹的多是传统曲调如《大摆队》《下江南》《兰花花》《三十里铺》《高楼万丈平地起》等老调,而现在除一些传统老调外,社会上流行什么他们都吹,包括一些流行歌曲。从组织形式看,过去是一个唢呐班子演奏,现在发展成独奏、合奏、联奏多种形式融为一体,成为历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庞大恢弘的唢呐大合唱。
在绥德米脂,唢呐不仅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而且融入了人们的心里和生命里。每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到最终离开这个世界,从个人来说最少要有三次唢呐演奏,生后做满月,青时婚嫁,老了办后事。而在榆林的北部县区的一些地方,唢呐这样的响吹乐器待遇,人只有在告别人世的丧礼上才能享受。尽管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唢呐音乐、唢呐文化,但他们从小对唢呐那种高度豪放、粗犷深沉、震天撼地的声音耳濡目染,为之产生共鸣,为之动情动容。当唢呐曲调悲时他们可以下泪;当唢调喜时他们可以挂笑;哪家婚嫁他们听到唢呐声可以放下饭碗、放下手中活计奔走相告,扶老携幼去听去看热闹;秧歌场上只要唢呐吹起,他们就立即可以进入状态,如痴如醉,吹者扭者那个狂劲似乎忘了整个世界的存在。正月十五晚上各个火塔之前都有一个唢呐班子,你看专听唢呐的长者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人越多,吹者更上劲,一会腮帮子鼓起两个大包,一会扁平,一会两眼睁得铜铃般大,一会两眼闭得只有一条缝;头前摇后俯,左摇右晃,脚底下踏着急速的拍子,到高潮时,听者会发出各种叫好声和鼓掌声……
唢呐,作为绥米民间的一种独特音乐,同陕北民歌一样是陕北黄土地上的两朵奇葩,是绥德米脂的一张文化名片,愿这张名片越来越亮丽、越来越有名! |
返回文化旅游首页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