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世盛堂”罗记秤行的沉浮
来源:米脂新闻网 作者:申长明 时间:2012-12-07 10:24银州(米脂)罗记秤行“世盛堂”是一个百年老店,从创始人罗成义—罗德广—罗应元—罗永斌—罗喜平传世五代。罗记秤行百多年来在银州及周边各县久负盛名。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秤行传到四世掌门人罗永斌(现88岁)手上。由于他勤奋钻研,心灵手巧,钉秤手艺更为娴熟、精湛,并学会了修理装饰石头水镜的工艺,所以挂起了“自造铁秤修理眼镜”的招牌,这时生意兴隆,门庭若市,是罗记秤行的鼎盛时期。 追根溯源 “世盛堂”的创立人罗成义,草根出身,原籍现河北省万全县(原直隶省宣化府万全县)人氏,清道光年间,朝廷腐败,列强入侵,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罗成义八岁丧父,十岁殁母,这个孤哀子在其姑母的抚育下长大成人,送往天津学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手艺学成后,无家可归。在师傅的帮凑下,靠省吃俭用攒下的几个钱在天津置办了一套钉秤的箱柜,担上行头。踏上“走西口”的风雨路,碾转千里,最后落脚在银州,娶了个米脂婆姨,繁衍生息,创办了“世盛堂”秤行,至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罗家一直守循着技艺“只传男不传女,唯传长子长孙”的规矩。 秤行敬奉的是鲁班神。钉卖秤的旺季是在每年的夏、秋新粮上市之际。 罗记秤行始终遵循着“公平为本”的行规,过去的个别生意人,总想大秤进小秤出,钉两杆秤,做亏人生意,都被罗记秤行拒绝,厚德载福,立足公正,使罗记秤行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也是“世盛堂”百年老店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 至今,在老罗秤行里,五代传人罗喜平(62岁)每天还坐在他曾老爷罗成义从天津挑到银州的钉秤箱柜上,干着营生,守望着秤行,不幸前年病逝。现四世传人继续守着“摊仗”。 钉秤箱长一尺六寸,宽一尺一寸,高一尺一寸,呈长方体,内分两层,盛放着钻杆等大型工具,钉秤时主人当凳子用。柜上小下大两侧八字向外撇;呈梯形状,下底长一尺六寸,宽一尺二寸,高一尺九寸,内有上下三层抽屉,是放小件用的,箱柜虽说苍老破旧,但从它身上还留有罗家五代钉秤人酸甜苦辣的身影。钉秤柜上还留有主人昔日贴的对联:“秤虽小掌管人间烟火,店不大有关国计民生。”横眉是“平心所”三字。 小小戥秤学问多 一杆秤的主要物件为杆、砣、盘、钩、毫系、秤星等。要有八样工种配合,在老罗秤行内组合完成。 秤杆是主件,也最为考究。 戥子杆,过去是选用骟骆驼的腿骨,经土中埋半年后取出,一条腿内能抽取两根长一尺二寸的戥杆,经上油、蒸、熏、熨等工艺处理后,用绣花针钻钉戥星,最高可称50两,砣重一两伍钱,小盘,装入特制的琵琶型盒内备用。后来也用牛骨红木、酥木铜杆制作。 秤的演变历史是杆秤(大秤),一斤为二十四两,过去是用来称炭、篓油、篓酒等重物用的。老秤,一斤为十六两。盘秤,一斤为十三两伍钱。现在用的新秤(公斤秤),一市斤为十两。过去的秤大多分怀里、梁、背三毫系,现在的秤只保留怀里、梁两毫系,去了背,省了一排星。这也是衡器的改革,与世界接轨的缘故吧。 秤杆的材料最早是用专熏(俗称熏子杆),后来才是选用年轮为五十年以上的梨杏树。伐倒阴干后下料,再经过剥、熏、截、锯、劈、刨、刮、涂等多项工艺处理后,取五尺二寸或一尺六寸成料备用。 秤杆经布工(等分器)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生、旺、死、绝,南斗六郎,北斗七星,福禄寿排列,经砝子校正后,用五钻、铜丝钉星,过去十六两秤梁上共有一百零捌颗星,寓意梁山一百零捌将之意。成语:“半斤八两”就来源于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困难时期,物资匮乏,所以市场上用的是十三两伍钱秤,用钉秤人的说法是少钉了福禄半寿。从中也反映了我国这段特定的历史,国家穷困,经济落后,人民群众生活贫苦。“尺八布证穿半裤,十八斤口粮吃半肚”就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盛衰消长 时代的巨变,科技的飞速发展,机械化生产,衡器在不断更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弹簧秤、电子秤、磅秤、地磅的出现并被广泛使用,对“世盛堂”这个百年老店冲击极大。秤杆离不开秤砣,老罗舍不得秤行。昔日的辉煌,今日的不景气,老罗秤行毕竟是原始手工作坊,赶不上现代科技生产的快车道,迟早老罗秤行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作为历史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