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米脂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毕华勇 时间:2019-03-04 10:15

    米脂,我的家乡。

    米脂居陕北腹地,古称“独乐”。饮马河、银河与无定河围绕,城以凤凰展翅形,气势非凡,显大富大贵景象。米脂在全国唯一以谷物之名称之。一个千年古县,历史人文底蕴丰厚,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美丽想象和英雄情结的温暖之地。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吟诵和赞美米脂,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属于古人的经典诗篇已成为一种记忆,后人从那些文字里想象着米脂昔日的繁华与灿烂。而如今,米脂随着共和国诞生的脚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乡村可谓面貌一新,县城则一日千里,这种发展与变化,开启了米脂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智。米脂人描绘出的风景和留下来的故事,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正是这块土地孕育了灵动多彩的神话:米脂中学培养出大批名人学子;杜家石沟镇当年水土保持治理受到国务院奖励;高西沟“三·三”制模式被树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农业农村工作米脂是出样板出点子出成绩的地方,难能可贵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孟家坪村与小岗村同步,20名社员庄严签字,自行实施生产责任制,一时轰动全国……然而,这一连串的荣誉,一直未改变米脂的贫穷与落后,即使米脂人“敢为人先”,在任何时候都冲到风口浪尖,那种情怀和精神始而贯之,可仅靠原始的劳动耕种,又没有矿产资源,要改变面貌谈何容易?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要买一辆自行车都需要走“后门”,没有县上领导写条条签字,自行车根本买不到,农村后生结婚的必需品,“三转一响”就缺了一件。固然,自行车当时是奢侈的东西,可那是农村青年唯一的追求和梦想,托人找关系是经常的事。曾记得我自己赶集遇会和许多农村父老乡亲们一样,走在黄尘飞扬的土路上,夏天冬天一个样,土尘被脚踩来踩去,偶尔有一辆拖拉机驶过,路面上竟然像火车轨道一样,出现两道梁两道沟,如遇雨雪天,细尘被搅拌起来,像和软的面一样,根本无法行走。在这样艰苦困难的条件下,我心里开始想自己拥有一辆自行车。父母说,买自行车的价是一个天文数字,一家人省吃俭用把多余的粮食卖掉也攒不够。真的,后来我才明白,老人们常说那个年代买任何一件昂贵的物品都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于是,放寒暑假,我参加队里的农田基本建设,打坝、修梯田、填沟、植树,反正能挣工分的活我不敢有丝毫懈怠,自己觉得一下子成长了,能替父母多挣点工分,多分担一点,买自行车的愿望一定能实现。可是,等凑够了钱,县里找不到一个熟人,条子批不下来,买自行车的愿望也就成了泡影。好在那一年,我去福建,南方人也许比我们开放得早,到商店一打问,“永久”“飞鸽”这些牌子的自行车都有,这样,我除了自己买了一辆外,还给庄里两个后生捎买了两辆,从福建托运到介休,然后从介休骑回来……

    这样的经历,想起来有些淡淡的苦酸。那个年代,米脂除了享有的盛誉、兴文重教、民风淳朴外,可以说一穷二白,大家努力在这张白纸上画出又美又好的画,未来的蓝图在米脂人善良的心中,只是吃饱穿暖的场景。我在部队服役的第一年,父亲来信让我激动不已,无比的震撼,家乡变了样,生产责任制了。父亲如数家珍般地告诉我,谷子几石、玉米几石、山曼几千斤,其它杂粮多少多少,家里还养了一头猪、一只羊,过年准备杀了留多少肉。更让我兴奋不已的是家里新修了两孔石窑——就这样,我和我家,和全村、全县、全国人民一样走进了新世纪。我把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几个战友,让他们一起和我分享家里开始富裕的喜悦。有几个不会写信的战友说,他们父母都不识字,也没来信,不知家里情况如何?我主动帮他们一个接一个给家里写信,询问家里的变化。那一夜,我失眠了,往日饥肠辘辘的日子不再会有了,更不会有“走西口”或“走南路”的悲惨景象了。无暇的想象,千百个梦想,农村有电灯电话的日子也不会远了。

    米脂有千古美名。古有李自成、貂蝉,近有李鼎铭、杜斌丞、马健翎、杜聿明、刘澜涛等仁人志士,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充满了原始、神秘、厚重。迄今为止,米脂人民一刻也没停歇地在这块土地上耕耘奋斗,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流转土地、整合资源、发展生产,在国家的大政方针面前,米脂人毫不含糊,牺牲个人得失为大家。过去,几十年里高西沟的水土保持治理没向黄河输送一粒泥土,而今,全县的植被标志着黄土地新的一页,青山绿水蓝天,罕见的野鸡、山鸡、野兔回来了,多年前消失的喜鹊也飞回来了,水池里的野鸭、鱼儿嬉戏,满山的果树、桃树、杏树、梨树,作为农民经济增长的产业,带着一路的芬芳,开花、结果,让农民合不拢嘴,表情里释放着收获的喜悦。曾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村大叔端碗白面,边吃边看着黑白电视说:这日子一直如此过下去,算是一辈子享福了。可惜,和父亲一样,他们永远也没看到以后的日子,当时的满足与愿望局限于有白面大米吃,更叫前辈们稀罕的是,村里通电了,而且有了电视看,那个方框框里的一切,虽然距离他们的生活十分遥远,但他们打心眼里感到这辈子的生活已经幸福到了顶点。外面的世界如此变幻无穷,简直像神话故事一般,云里雾里五彩缤纷的让他们看花了眼,这世界呀,无论哪个朝代,哪个社会有如此惊人的变化,能不叫老百姓感到盛世太平吗?

    本来看似遥遥无期的苦日子瞬间成了曾经想象中的天堂,农村人极容易的满足感开始另一种激烈的冲突。许多年轻人离开土地远走高飞了,摩托车、三轮车穿梭于城乡之间,城与村、村与村的那些路,那些曾是驴拉车走的路甚至是许多的羊肠小道,眨眼间被轰轰开来的推土机扩宽了,道路四通八达,越来越平顺、方便,接着就成了和城里一样的柏油路水泥路,就像是一次次余味犹存的梦游,米脂的大地与祖国前进的洪流同步,如天籁之音的美妙旋律萦绕在这块曾经荒凉、贫瘠的土地上空。昔日的米脂散发着崭新的精气神,唤醒我对过去的记忆,一股说不出的感受在我身体里萌动,故乡是如此亲切,如此的暖意融融,根在此,魂在此,米脂人意气奋发,走进了新时代。

    而米脂古老的县城,这个被人称之为一半文物一半新的城市,今天车水马龙的景象传递着现代与信息化的气息。看着银州路拥堵的车流,不由想起40多年前这条街设计时的争议,本来街道比现在要宽出6米,大家几乎是一个声音反对,设计部门只好修改设计成了现在的样子。没曾想,40年后,城市交通堵塞成了当时没有想到的问题。好在,210国道改线,滨河公园建成,通往无定河两岸的桥有了三座,河东河西连接起来,米脂城从古老的凤凰展翅中脱落出来。高速公路、火车南北畅通,还有即将开工的高铁都牵动着米脂人百感交集。喜逢盛世,米脂经济、政治、文化、民生都以它独特的姿势和风骨,吸引着八方来客。无论去李自成行宫、杨家沟毛主席故居、姜氏庄园,还是貂蝉洞,住进崭新的窑洞,品尝农家乐风味小吃,享受着黄土文化独特的风俗礼仪,驻足、回望,经过这般洗礼后,一种敬仰油然而生。事实上,我们本土成长的人们,显得更加自信,因为米脂呈现出的磅礴之势,无论是人文的、生态的,还是红色的基因都在茁壮成长。

    米脂的昨天成了记忆,这块被世人仰慕的土地,与世界相伴、繁荣相伴,我在其中,与幸福并存。

    今夜思绪万千,在米脂,我无眠。岁月深刻了、永恒了……
 

返回文化旅游首页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