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变迁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程怀祥 时间:2020-01-21 09:40

蓦然回首又到了农历的岁末。市区老街早已张灯结彩,街道上一棵棵槐树上挂满了五彩缤纷、精致美观的彩灯。商店铺前悬挂着灯笼、春联、年画等琳琅满目的年货。好一个陕北榆林过大年的浓浓气息,蔓延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流淌于匆匆忙忙的行人心间。

翻开尘封的年事,儿时记忆中的岁月渐渐逝去,似乎感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普遍提高、生存环境的有所改变,年味的浓浓气息逐渐淡泊。回忆起过年,就不由得思念年少时乡村那种朴实、纯真的时光;回忆起过年,就想到那份久别的乡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人民公社集体化的时期,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小山村,自然条件落后,生活极度贫困。过年就是我们这些孩子日思夜想的一种期盼,因为每到过年就能吃好饭、穿新衣,还有压岁钱。每年过了腊八节,

    乡亲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村里的石碾、石磨每天不停地运转,乡民们不分你我,压米馍、碾米糕、磨豆腐等。年味就从这有碾有磨的地方,形成一股互帮互助情调和欢声笑语的韵味,并向四周蔓延。父母每天从早到晚忙碌不停,不是做米馍、米糕、米酒,就是做豆腐、压粉丝等等。我们兄弟姐妹们津津有味地享受着父母做好的年茶饭,感觉是天大的幸事,每天兴奋地做清扫房屋院落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过个整洁干净的新年。除夕那天,全家人更加忙碌,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等。到了夜晚,父亲点燃了他早已垒起的火塔,母亲则为我们做米酒、猪肉烩菜等年饭。我们兄妹们围绕烈火旺盛的火塔,燃放着每人分到手的鞭炮,在院子里蹦蹦跳跳,喜乐无穷,小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那场景至今萦绕脑际,让人回味。

    年夜饭是我家一年中最隆重、温馨的一顿饭,气氛和谐、兴致高昂的一家人坐在土炕上,炕桌上摆放着甜甜的米酒和香喷喷的饭菜,在油灯下吃着那扑鼻香的猪肉烩菜,浓浓的年味弥漫房间。压岁钱也是我期盼的,虽然只是区区的几角钱,感觉太珍贵了,看了又看生怕丢失,放在自己的文具盒里细心保存,等待上学买铅笔、小刀等。吃过年夜饭,山村的父老乡亲们又聚在一起,也算新年联欢吧,拉二胡、吹笛子、唱民歌戏曲、说快板、猜灯谜等。大家各尽其才,个个发挥得淋漓尽致,表现得激情高涨。歌声、笑声遍及山村每个角落。每个人都尽情地享受着这动人心弦、情洒山村的新年联欢,个个脸上堆满了幸福感和激情感,使人留恋不舍,难以忘怀。

    到了八九十年代,广大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的生产条件、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山村也通了电网,家电设备进入农家,交通条件有所改变,村里有了米面加工点。石碾石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磨豆腐、碾米糕的那种忙碌快乐的场景也就逐步消失了。年货的置办也逐渐简单,基本从集镇市场购买,有的在米面加工点加工。除夕夜从屋到院洒满了明亮的灯光,犹如白昼,老父亲还是老传统,照例点燃了火塔,我和老伴忙碌地炖肉、炒菜、调汤,筹备着丰富的年夜饭,孩子们在大院里点燃着烟花爆竹,兴奋无比,激情荡漾。上香祭灶、祭土后开始吃年夜饭,看着孩子们津津有味吃着自己做的猪、羊、鱼、鸡肉等,心里感觉特别欣慰。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再不是几角钱了,变成几十元。吃过年夜饭后,我们兄弟几家都聚在父母家中,孩子们给父母轮流敬酒祝福,畅谈着、欢笑着。一起观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共享激情幸福的大年夜。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乡民们逐步从农村老家迁往城市居住,逐步拥有了小汽车、小洋楼,家用电器设备进入现代化。生活水平今非昔比,从温饱跨入小康。但过去那山村乡邻互帮互敬的氛围在市区难以捕捉。过年再不需要提前置办年货,基本都是随用随买,有的干脆直接网上购买。年夜饭和日常饭菜区别不大,一家人团聚在家里或在饭店,鸡鸭鱼肉、螃蟹大虾样样俱全,让人无从下手,孙子们对丰盛的饭菜不感兴趣,对于几百元的压岁钱也不再那么欣喜若狂。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看春节联欢晚会,但过去那种殷切向往的激情不再,有的只是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又增添了一个年轮。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高科技、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家家都有高档电子设备,人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网上交流、购物、推销司空见惯,记忆中的年味逐渐淡去,时尚的灯光秀、年俗游、出境观光等正成为新时代人的年味记忆。
 

返回文化旅游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