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米脂城的历史传说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高辰开 时间:2018-09-25 10:28
传统上所说的米脂城,指的是改革开放之前的米脂县城。它分为老城和新城两部分,老城依凤凰岭而建。老城又分上城和下城两部分。历史上就有传唱米脂城的歌谣:先有惠家砭,后有毕家寨;先有毕家寨,后有米脂城。这一段歌谣叙述了米脂城早期的历史沿革。 米脂城究竟始建于何时是说不清楚的,有的史书上说是在北宋时期,可光绪版的《米脂县志》上有这样一段记录:“城隍庙,在县治后,唐创建有年,万历癸未重修正殿。”如果没有城,哪来城隍庙?这个问题姑且存疑。况且,米脂城西官庄村一带出土的大量精美的东汉画像石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方。只是没有找到相关的历史记述,让这段史实湮灭在时间的长河之中而已。 歌谣里所唱的米脂城指的是米脂的上城。上城范围隘小,街巷狭窄,因地设路,交通不便,容量有限。后来在明成化年间又顺着山坡,以十字街为中心,修建了下城。下城以东西两条大街最为繁华,商铺、字号比肩而立。下城的南城墙沿银河而建,西北沿饮马河而建,城墙一直盘蜒到凤凰岭上。两河夹一城,背靠凤凰岭,城垣凭此有险可守,十分安全。 到民国年间,县城南关聚集了大量居民。为了防治匪患,又修了新城。同时在新城城墙内侧傍城墙箍窑洞数百孔,这城墙和窑洞浑然一体,既是城墙又当民居,这样的建筑也算是米脂人的一个创举。 关于米脂城的传说故事有很多,这里就从唐朝的汾阳王郭子仪说起。 老城的北面有一条小河叫饮马河。相传是汾阳王郭子仪在此饮过马。唐大历十三年(778),吐蕃人造反,郭子仪曾在此用兵。唐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不知说的是不是这一战? 《敢遇集》载:“郭子仪至银州,夜见左右皆赤光,仰视空中,辇车绣幄,中有一美女自天而降。子仪拜祝曰:‘今七月七夕,必是织女降临,愿赐富贵长寿。’女笑曰:‘大富贵亦寿考。’言讫升天。” 传说中,郭子仪官至一品,儿孙满堂,七子八婿皆为朝官,每逢寿诞,都要到府祝寿,仅牙笏就摆满一床。传统戏剧《满床笏》上演的就是这一出。 米脂城北曾有摩崖石刻“大富贵亦寿考”为银州胜迹,只可惜后期被毁。 到宋朝,李光俨袭位银州防御使,在此驻兵。李光俨的儿子李继迁于银州无定河畔降生。 史书载,李继迁“生而有齿”。幼年时即以勇敢果断,“擅骑射,饶智数”而闻名乡里。李继迁就是西夏的奠基人,被孙子李元昊尊为太祖。 在史籍中就出现米脂二字。有大文豪苏东坡、王珪的《闻种谔米脂川大捷》一诗为证。种谔字子正,种世衡之子,北宋时期著名将领。初因父任荐知清涧城,以计迫降西夏将领嵬名山,得其军万人,归途击溃敌军围袭,进筑绥州城。累迁鄜延经略安抚副使,克米脂城,又败西夏援军八万于无定川(《宋史·卷十六·本纪第十六》)。 宋神宗元丰五年,在米脂境内建永乐城。9月,西夏出动骑兵奔袭永乐城。永乐城被困7昼夜,缺粮断水。20日西夏人乘机攻城,城破,守军全军覆没。将官200多人,士兵夫役20万人喋血。宋鄜延路军实力大伤,西夏人亦元气尽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双方无力再战,兵戈暂息。 元世祖忽必烈时,曾派异僧杨琏真迦,带了喇嘛番僧,来米脂踏勘。凡遇山形水势稍有奇异的,便立刻通知地方,派出夫役,不是将山脉挖断,便是建一座庙宇将它镇压。县城附近就有锁子山、钥匙店、牛鼻山等多处传说。 随着经济发展,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明成化五年(1469),知县陈贵兴土拓城,将上城扩大至东城圪公式,并在山下建城,名为下城。下城城墙绕城一周有五里多长,建三座城门,设瓮城城楼。东拱极门,南化中门,北柔远门。未设西门,在西角城墙上修一方亭。后改建为一座三层高18米的角楼,加上城墙高9米,共有27米之高。这西角楼巍然耸立,“西楼望野”也是米脂八景之一。高照初先生的《登西城角楼望野》中有:“最好秋来凭栏望,满川河稼雨潇潇。”外人对西角楼还有这样的描述:“米脂有个西角楼,半截擩在天里头。”银河,饮马河,两道河就成了米脂城天然的护城河,南河滩则是民间交易骡马的集市。 自此,米脂县城初具规模。 李健侯先生的《永昌演义》里是这么说的:话说陈抟老祖见天下日益纷乱,便隐居在华山深处,足迹不履尘世者数十年。及闻陈桥兵变,宋太祖定鼎中州,他遂蹶然而起,鼓掌大笑说:“天下从此太平矣!”于是托钵下山,云游天下,凡名山大川,无不亲身游览。一日,由鄜延出上郡至银州(米脂),陡见万山重叠,圆如盔顶,中现大河一道,自北而南,水势湍急,涛声震耳。陈抟不禁搔首流连,喟然叹曰:“蛟龙所窟,必产奇人,此河气象雄奇,七百年间,理合两泄精英,然雄而不秀,浊而不清,其或吴钱楚项之徒欤?”遂口占一偈道:“骇浪惊涛里,扶舆造化神,历年七百载,两度孕奇人。”念毕,遂飘然远去,不知所终。 明末,李自成就出生在米脂县,有民谣唱道:“远照米脂一座城,近看米脂没西门。盘龙山上栽旗杆,西角楼底压了九条龙。老鼠倒、狐子刨,出了个闯王李自成,三返上河南,攻下了北京城。” 李自成当差送信、李自成阻挡小红煞、李自成作诗、李自成赐米脂城“万无一失”、赐米脂城隍可享“满朝銮驾”京城隍、李自成过年等,这些故事还活在老一辈米脂人的口中。 据传李自成在崇祯九年曾回过一次米脂,为了不惊扰父老乡亲,他命驻兵城北马鞍山真武祖师庙,并唤出知县边大绶,授以重金让其重修城垣、文庙。他对乡亲们说:米脂城从此“万无一失”。崇祯十六年他又回过一次米脂,其时,他已经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年号永昌。改米脂县名为天保县,升格米脂城隍为京城隍,赐城隍“满朝銮驾”一副。赐名城北的马鞍山为盘龙山。 到了清朝,米脂在城内北街修建了一座生祠,后人称为“张高二公祠”,康熙十四年四月,定边副将朱龙反叛朝廷,伙同绥德人周四儿割据绥德州城。当时有一些米脂人也参与其中。康熙十五年,清将毕力克图率兵攻占绥德。毕力克图声称要北上杀尽米脂人。榆林中路道高光祉得知这一消息,微服私访米脂城后,火速去军门以身家性命担保,说米脂没有反叛迹象,解除了毕力克图的屠城恶念。事后,米脂绅民为报答高光祉护救米脂的恩典,在城内北街给他兴建生祠一座,名曰“循良祠”,俗称“高公祠”。光绪版《米脂县志》里记载:“叔田(高光祉字叔田)闻信,轻骑易服,到米脂,见城内市廛安堵如故。夜登文屏山,窃听阖城皆读书声,慨然曰:此良民也,安用屠为?遂趋谒将军辕门,力陈米脂民无反状。将军韪其言,县城赖以保全。” 同治六年冬,甘肃等地发生叛乱,围城四十日,米脂城未被攻破。同治九年,叛众再犯米脂,但终被击退。两次城防保卫战的胜利,乡绅们感恩知县张守基之前修葺城垣有大功,在张离任后,就把张守基并祀于循良祠。后来人们将“高公祠”改称为“高张二公祠。” 明清两代,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带来了米脂文化事业的繁荣。先后涌现进士24人、举人105人、贡生557人,特别是光绪十五年到二十一年的七年间,米脂连中五进士,曾轰动整个陕西,声名大震。“文化县”的美誉由此而来。 “明艾清高民国杜”。这句老话说的是米脂县城里在明朝、清朝、民国三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望族名家。仅在清代高家贡选科第就达十八人。民国年间,米脂更是出了兴中会、同盟会盟员高攀桂,民主斗士民盟盟员杜斌丞,民主人士李鼎铭,民国政府军高级将领杜聿明、高建白、高建元及中共方面的刘澜涛、马明方、马建翎等。就是高岗、马文瑞的出生地在当时都属米脂县域,后来才划归外县。而且,这些人都曾在米脂学习生活和工作战斗过。他们当时的许多事迹至今还流传在米脂老一辈人的口中。 小小的米脂城也曾经有过属于她自己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