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吹手”吹出的世界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毕华勇 时间:2016-11-25 09:15

    千年古县米脂,乐舞艺术源远流长。从出土的汉画像记载,这里曾飞马骑射狩猎、歌舞乐赋,一片欢闹景象。米脂作为陕北腹地,各种文化的交融使这里成了陕北文化的摇篮,可谓是乐舞圣地,陕北广大地区许多种文化艺术、民情风俗都从这里诞生繁衍,茁壮成长。米脂“吹手”的唢呐演奏就被列入国家非遗项目,这一流传600多年的艺术,是一部流淌着灵动音符和美妙旋律的音乐史诗,也是一部“吹手”们的心酸史,更是米脂文化多种多样的发展史。

    米脂“吹手”的出现与米脂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故事相伴着时代的变迁与人们生活的改变,是集娱乐、礼教、民俗、崇尚于一体的文化内涵的反映,“吹手”们吹出的乐曲往往把人们的喜怒哀乐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助于大众对人生的理解,激发大众对某种事物的宗教般的情感。

    “吹手”们演奏起来无论走还是坐,或端庄肃穆或激情四溢,或体态轻盈或威武奔放,这都取决于在什么场景下,鼓、嚓、锣、唢呐浑然一体。从“吹手”们唇边、指尖流出的旋律,轻快、热烈、奔放。上手下手两把唢呐配合得天衣无缝,上手主吹,下手拉筒(即和音),鼓手控制着节拍、节奏,可以说惊天地、泣鬼神,置身其间,你不由得进入另一种境界,听得令人流连忘返。至今只要听见唢呐声响,人们便奔走相告,无论山村、城市,都会挤在一起看“吹手”。

    历史上,米脂地属偏远,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百姓过着苦日子。“吹手”作为一种谋生的行业。当时被认为是“下三滥”生活,为了讨口饭吃或填饱肚子,他们一辈一辈忍辱负重,坚持不懈地传着这个“手艺”。直到清末,据说有学台大人来米巡视,米脂县官实在拿不出什么礼乐去迎接学台大人,于是,有人建议用常石畔名吹常聚财兄弟“小五班”吹手去迎。县官思量再三,最后决定死马当活马医。米脂“吹手”没辜负县官的希望,从十里铺迎接学台大人起,一口气吹到了米脂城。学台大喜,上报朝廷,于是,朝廷有圣旨,“吹手”被封为“官吹”,米脂“吹手”走在人前吃在人后的“下三滥”生活一下子得到彻底的改观,从此体体面面走在台前成了反映当地历史文脉的歌者,同时唢呐也成为激发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的标杆乐器,“吹手”班子在城乡成为一种景观,并特许吹手后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无论婚丧嫁娶、庙会节日,都有“吹手”助兴,喜庆、吉祥、祝福,以亲近的娱乐方式供人们欣赏;如遇丧葬,“吹手”们以另一种吹奏形式增强了人们对死者的无限怀念和悲痛。自然而然,“吹手”作为民间最有吸引力与感染力的艺人,渐渐受到大众的推崇与认可。在陕北秧歌、信天游带给我们美感的同时,最接地气、最浓郁的陕北“唢呐”带着原始生命力,更冲击着现代人的听觉和视觉。“吹手”的技法有度,气韵与手指所隐含的深度,经过千锤百炼,其耗时费力,反复细致,对曲牌的掌握与理解要入骨三分。为了学艺,祖辈们不惜重金请名师,每一个曲牌,学来不易的,而且是用尺子等出的白花花的银子学来的。根据对“唢呐”特性变化加以控制的智慧,吹奏的韧性与柔软度,一代一代的“吹手”口传身教的经验和独立吹奏的表演中,日积月累的心法使米脂“唢呐”传承下来。所以米脂“唢呐”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传承中不断创新,这也体现了米脂“吹手”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米脂有了这样的资源,作为首个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寓意米脂众多的文化品牌将以崭新的姿态,凝聚着古老的精气神,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乡村寂静的院落里,“吹手”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父传子,子承父,几乎是手把手地把技法传授。窑洞里硷畔上呜哇呜哇发出匀净起伏的音律。“吹手”无论是家传还是拜师学艺,都依靠这块土地赋予的天然禀赋,以及本人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所有灵性生命及生活的实际观察。“吹手”们运用自身驾驭的独特朴实的方法,对“唢呐”不断加工改进,以达到最佳吹奏效果。从前是以此贴补家用,维持生计,真正的“吹手”对自家的技艺的情感非常朴实。米脂的听众每每说起,总有一大串讲不完的故事,“有年十字街举行‘唢呐’比赛,有个叫赵大士的‘吹手’一口气硬是吹了三天三夜,最后把肠子都挣断了”。这种谋生的方式,过去现在都一样,“吹手”们吹了几十年已和“唢呐”神交了,不只是让人抬举,或自己觉得有了风光,而是实实在在放不下了。

    唢呐吹奏与这块土地上的婚嫁、殡丧、做满月、庆大寿,包括安碾磨、“送喜报”“节日社火”“庙会祭祀”“开业庆典”等,也就是说唢呐音乐与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在人一生的三个重要时刻,唢呐见证着“迎、庆、送”,你这一生也就圆满地画了一个句号。

    所以,“吹手”承载着历史文化内涵与草根艺术特质,唢呐吹奏立体地给人们不一般的视觉与听觉效果,让我们在或激昂委婉或苍凉欢快,或凄怨或豪迈中,欣赏和感悟到米脂这块土地厚重的历史。就像唢呐的每一个音符一样,跳动出不一般的震撼。几百年来,“吹手”体现出了文化魅力和时代精神,米脂作为陕北唢呐的出生地,“吹手”们把唢呐吹到了极致,他们演奏的丰富性以及律动的精神空间,以自己独特精湛的演奏方法与形式展现给观众耳熟能祥的曲牌,将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唢呐”曲牌与个人改良的技巧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上鼓手的妙手点睛,娴熟的鼓法,鼓点的节奏多变,把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唢呐吹出的律动和人们的情绪紧紧扣在一起。

    米脂县成功地举办唢呐吹奏展演,这是一次整体地检阅米脂“吹手”的一个平台。各班艺人不负众望,竭尽全力,为米脂人民送来一道文化大餐,也带来一个个惊喜。更没人曾想过,米脂的“吹手”们与大雅之堂的陕西省电视广播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一起合作演奏,可以说“土”“洋”结合,空前的震撼,让米脂人大饱眼福,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更加彰显了米脂“唢呐”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也凸显了米脂人的精气神。

    著名学者高晓鹏说,陕北唢呐的根就在米脂。据有关史料记载,米脂的唢呐从“西域人”带进来后,经过米脂人的不断改进,从开初僧道在传教中用于祭祀或礼乐中,陕北唢呐不但有相当丰富的专有曲牌,而且有完整的格式,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演奏,它的曲牌、乐章、旋律在结构和内容上与众不同。因为它体积大、音量大,故称为“大唢呐”。所以外地人说:“陕北的大唢呐,陕北的唢呐大。”它的音量音色风格上也与众不同,就像许多诗词歌赋一样,米脂“唢呐”可以说在所有的民间吹奏乐器中是独一无二的。

    “吹手”在最关键的时刻,都有一手绝技,那就是亮一下本事。对阵时或下了铜碗子吹,或光着个杆子吹。可想而知,这种吹奏的难度,如果掌握不好,便会乱了节奏变了乐律。两个鼓手也不会示弱,边打边跳对鼓舞,边打边舞,凭靠眼神交流,鼓点起落有致,或细雨柔水,或暴风骤雨,前仰后合,左摇又摆,整个山沟岔岔、崖崖坬坬、街头巷尾,响彻了天,震动了地,这种吹法荡气回肠,让所有人享受着一吐为快的轻松。一首耳熟能详的歌谣,记录着“唢呐”迎聚新媳妇美好的场景:

    对对唢呐

    对对吹

    对对鼓

    对对嚓

    对对娃娃漫炕跑……

    在当下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米脂“吹手”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大唢呐吹奏,“吹手”们可以说从自己的根里吹出了一片天地。这种“忧天地之造化”的音乐显得十分珍贵。一大批从业者将传统的技法表达与个人心性相结合,把演奏的艺术创作过程当做个人的修行,以一种平稳的心态抗拒世俗的偏见和物质欲望的诱惑,品行作为从艺的开始,民间一部分大师们,都已两鬓白发,年岁已高,但他们一辈子坚持,以一种慢生活的节奏对当代花哨的生活冷静地看待,不同流合污,把传承当做担当与责任,这样,米脂唢呐演奏才会后继有人。米脂县首次举办的唢呐展演以及研讨会非常及时,我们追溯源头,品味当代演奏韵律,米脂唢呐的发展从普遍性中寻求怎样的突破,更能在时空中有它的内涵,这次唢呐展演给我们提供了某种启示。

    各种文化的渗透,各种艺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米脂的“吹手”们还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小五班”固定的模式展示了“吹手”们的风采和魅力,吹手鼓手的协调,空间有限与无限,古典与现代,一切尽在其中。米脂唢呐强大生命力呈现出的脉络,标志着大唢呐吹奏古今对接刚刚拉开序幕,它的生机活力在米脂绽放开来,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将会绿树成萌、枝繁叶茂。

 

返回文化旅游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