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申长明 时间:2015-04-27 08:59

 


 

 

 

 

 

    流金时光:逐水居 成银州

    米脂,古称银州。秦属上郡,汉归西河郡。陕北的县城,大多数是由寨子发展而来,银州古城也不例外,是由早期数户姓惠的先民居住在凤凰岭上,所以称之为惠家砭。后来又有毕姓多户人家迁徙过来,形成了一个寨子,后称毕家砦。

    宋时,米脂地多战争,东沟申家硷山上有暖泉寨,后叫暖泉县,出土了很多有关文物,海会寺沟的土门寨是折继世驻兵之地,罗兀城、永乐城、银州等都以寨子的形式御防战争,米脂县城游动不定。明洪武六年(1373)守御千户王纲负责修葺毕家砦,筑石为墙,老人们叫小城畔,三宫洞为北门,“观澜”门为南门,这套城叫上城。

    百姓的油、米、柴、盐、炭、箩筐、簸箕和筐担需要交易,所以上城下的城壕——现东街至北街一带就立了集市,定农历每月逢五逢十遇集,每月底如遇小尽,集就在二十九,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明成化五年(1469),知县陈贵,罗山人,拓东北隅;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县丁让,泽州人,增筑东西关城;万历元年(1573),知县张仁复,邢台人,筑墙建门,东门曰拱极门(后改为迎旭门),南门曰化中门,北门曰柔远门,都修瓮城及建城门楼和垛口。老城建成后,上城下的集市移在了十字街及东、西、北街口,并又定农历三月二十五、七月二十五、九月二十五和十一月二十五为四个牲畜交易会,设在南门外流金河岸(亦叫南河滩)。

    县署,从元代已建,在上城,明重修,在马号圪台,内建土地祠、狱神庙(供奉监常神,每年古历四月有戏)。李自成当驿卒时在土地祠后有住所,传说这里夏天凉快,无蝇、蚊、跳蚤,很神奇。从旧时衙门,到国民党县政府一直到解放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人民政府都设在这里,犯人由保安科看管迁移到大老庙。

    古人在筑城选址时讲风水,注重五行、八卦,米脂老城建在凤凰岭上,东有魁星楼,北修玉皇阁,西建西角楼,远望形似被只东去的凤右翅驮负着,老城被三水围绕、四山拢抱。米脂老城内含元、明、清三个朝代不同风格的窑洞四合院,集窑洞、院落、大门营造艺术之大成。

    老城无南大街,早在明万历年间就在流金河南岸修建了南北走向的两个哨楼洞,洞上建楼,内供关老爷、文昌、真武大帝及观音诸神。这为日后建南关、修关城做好了铺垫。

    流金河经过的笔尖山、文屏山山根叫东山,流金河环老城向西注入无定河,入口处称为南河岔,东山至南河岔这段长近500米的河床叫南河滩。明崇祯四年(1631),知县孙绳武,山东即墨人,创兴水利,于城南流金河筑堤建坝,从东山修阳背两条水渠,灌溉土地数百亩,水渠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在使用。孙公在米四年,也正是明末李自成农民大起义时期,身临其境,写下了《戌北楼耐苦记》。在清中后期,米脂城乡的一些大户以买田置地来发家致富,像城内东街的冯月府、高光祖,北街的杜盛枝,西街的周志高,号称米脂的四大财主。杨家沟马氏、刘家峁姜氏、高庙山常氏,几家财主也远近闻名。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随着商品交易风生水起,米脂又有一部分人以开店铺、做买卖生意来致富,养家糊口,从十字街、东街、草场口、西街口、南门外一直到南关,字号遍街,店铺林立,从清末到解放前据不完全统计,共有九十二家。像东街口,王崇山、王崇彦家的“崇兴隆”做绸缎生意和金子生意,号称“金大王”。冯社臣开的“复兴昌”、“复恒昌”、“复生昌”;艾维民、艾维光家的“永泰祥”和“综美祥”。吕廷弼开的“万瑞源”和吕廷荣开的“荣盛源”都坐堂行医,丸药“女珍丹”很有名气。罗成义的“世盛堂”秤行,从清嘉庆年一直传至今日。艾崇德(1863—1942)四世从医,堂号为“广生堂”,“珍珠八宝散”治痢疾特灵。“英神散救丸”治吐泻,“英神止痢丹”治痢疾而著称。据传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米脂县城瘟疫大作,死人其多,经艾老先生精心配制的汤药,散发给全城百姓,救了众人,祛了瘟疫,群众给他送了一块“悬壶济世、药王艾崇德”的匾。

    南关地理位置敞阔,适宜开骡马店、骆驼店,所以南关王锡宝的“自来店”“沙滩店”、刘安甫的“三和店”“鸿福店”、豆维义的骆驼店、王直贵家的“集义店”等,外挂油纸做的上书店名的大灯笼,昼夜招徕客人。南关两侧的店铺、饭铺、染房,弹棉花、织土布等小作坊,逢运而生,便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有了南关,但老城和南关还是隔水相望,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老城内更夫打了二更,东、北、南三处城门关闭,一时回不了家的只能隔河兴叹。

    民国二年(1913),知事华钟毓在全城市民的呼声下,召开了官绅会议,决定在南门外流金河上修建石桥,民国三年(1914)知事闫廷杰主持修桥。1915年完工,花银三千余两,1925年提名“翔凤”二字,立碑于桥北头。“翔凤”桥飞担老城与南关,从此南北变通途。“翔凤”桥从1915年建成五洞拱桥,到1982年拆掉改建三拱洞大桥,仅存在了六十七个年头。

    关城纪事:圈南关 护老城

    民国十八年(1929)陕北,米脂遭年馑,赤地千里,饿殍载道。灾民滚南路过东路(指山西吕梁地区)、北走口外(指内蒙古、宁夏),卖儿卖女,背井离乡。时任县长陈钟鼎,湖南慈利人,为防匪扰民,顺应民意,决定东以文屏寨为制高点,修筑土城,圈南关护老城。从现在西下巷30号,豆姓大门为起点,筑土城墩,经原娘娘庙戏台,南寺坡到大寨门为土城南城墙,南哨楼洞为南门。从起点向北至现在西下巷18号李丕绍家大门止为土城西城墙,筑土城墩,再折转向东,接北哨楼洞,到小寨门为土城北城墙,北哨楼洞为北门,土城围子设三墙开两门,土城墙高一丈二、下宽一丈、上宽八尺、周长约二十一引(一引旧时为十丈、二十一引为现七百米长)。

    老城内,南关所有商号、店铺都摊了份子钱,户丁须缴小米五升,出人丁一个轮换筑土城五日(可雇人顶替)。从榆林调下来十多个窝(夯土用)栽桩、划线,内外两侧用椽、高粱秆、草把子搓成草绳串起挡土,内外挖壕取土,大量的土方还是靠在和尚圪塔,硬靠人力用筛头、筐担搬运,独轮木轱辘手推车就是最先进的运输工具,搬运效率极低,进度缓慢,用了大半年时间,才建到南哨楼洞前,筑土城三引多(三十多丈),一因土源成问题,二是陈县长调走,所以筑土城的工程只好半途而废。后来县长李联甲、何宝泽、袁宝善、闫佩书、严建章,不到六年时间,更换了六任县长,可见当时政局有多混乱。修筑土城的事再也无人问津,三引多的土城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还依稀存有残垣断壁,只在严建章时期完成了小石碥上“古银州”石刻的勒石工作。

    县长楼铿声1934年上任,视察了老城和南关,召集了米脂的众参议员官绅会,听取了李鼎铭、艾宪曾、姬伯雄及高双城(1888—1945)等人提出的用石头修南关新城,外修城垣,内建窑洞,既可加强城防又兼顾南关市场繁荣,窑洞出售可安居市民,一举多得的建议,并规划了在新城建成后,南关建十字街,成“井”字形街道。

    制定了修建新城规划,东依文屏山,北沿流金河畔,西临无定河,南对龙山,周长45引(和尚圪塔到南寺渠,修土城墙15引,30引修窑洞城垣),城高9米,上阔7米,下阔8米,外修石城墙,内建石窑洞二百余孔,具体工程由在县政府建设科供职的艾庭轩(1903—1986,东街菴巷则人)负责。他为人率真,是修建新城的具体领料和实施者,艾召集了高友新(东街)、艾丕发(北街)、常备武(西街)、高增亮(南关)、艾子裕(商会会长)、街道负责人等人组成了筹建处,负责征地协调、选用工队、大小工工钱和定采石场、石灰场及运输等项工作,征用贺家、艾家、高家、王家等几家的地,每亩发官价洋五十四元三角四分,规定占用地主家地的,如买石窑每孔可少出大洋二十块。

    1935年春,从文屏山小寨门下划线至“永定”门,地基由专门工队负责,下深两米多,行木夯一寸一寸打垫起,匠人大多来自东沟。采石场选在了小石碥,硬靠人工戳炮眼、装火药点捻炸石,块石以摞堆放(一摞石头长、宽各为一丈,高五尺);承包给拉木轮牛车的人送到修窑工地,一孔窑约需两摞多石头。白灰要去海会寺沟的马家坪灰场,来回一百多里地,全是土路,还要过几道河,全靠牲口用布袋来驮,所以运输工具落后,可想建造材料的搬运多么的辛劳。当时政府还规定,凡来城里赶集的人,都要去石场捎带一块由石匠撩好的料石,送到修窑指定的工地上,由专人发给一张进城通行证,在城门口交给手持红缨矛枪的城兵,方可入城。所以修建新城,米脂人民都做了贡献。

    城垣窑洞的地工处理好后,一个工队从文屏山小寨门下向西下石筑城砌窑,另一支工队从现在西下巷10号(原4号)左右开工筑城砌窑,所有的石窑门面石和码头石都是由石匠精心选料,细凿出面备好的料石。还有一支工队是由李鼎铭先生引荐的桃花峁王家坪村艾丕恩为工头的修建队,负责修建和尚圪塔绕山到南寺渠这段长15引的土城墙,最后建水洞门,并在洞门上修石窑八孔。时至民国廿五年六月(1936)东上巷水门洞以上至小寨门、西下巷口至“永定”门,两段城垣窑洞业已建好,并在建筑过程中开始登记出售,按各段窑洞的坐向、背靠、地形、院落大小、出路及视野分为四个等级,头等价每孔窑八十块大洋,城墙后有护城地五尺,窑前留台阶五尺,院落两丈六尺,马路两丈九尺,前后共计征地八丈五尺。二等价每孔窑六十块大洋,三等价每孔窑五十五块大洋,四等价每孔窑五十块大洋(无院只有窑前台阶地五尺),城拐角处的暗窑以半价随窑出售。

    1937年秋,窑洞关城及土城墙全部修建完工,窑檐上统一压上斗底“官”砖,用满尺大砖挽了梅花十字格花栏,政府在西下巷郑廷府、姬庆余院垴畔城墩角处修建炮楼两个,在和尚圪塔建大炮楼一个,城垣上修了垛口,作为城防用。

    新城东西南北均建城门,东曰“倚屏”(拆于2007年),西曰“永定”(拆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南曰“南屏”,北曰“新民”(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现只存东上巷中段的一个水门洞,为了城防,当时五个门洞均有洞门扇,在旁配人专门管理,门洞内左侧均建有“敬惜字纸”楼。新城的“南屏”、“倚屏”、“永定”三门额都由时任县长楼铿声题写,楼于1937年4月调往定边。1937年秋,关城工程收尾,新任县长刘学海为北门题写了“新民”的门额(长160厘米、高80厘米、厚14厘米),在关城竣工时,镶嵌在门洞上,并举行了关城竣工庆典活动。

    修建关城,有对烟土商的罚款五千块大洋,省府拨款六千元,卖窑款15000元(当时还有少部分窑未卖出),1937年刘学海县长请绥州拨款四万元。自建成后,最完好时间仅保留了十年,1947年3月18日晚,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陕北,已到绥德城,从战略、防御考虑,时任米脂银州镇领导杨拯民(杨虎城将军长子)奉命,亲率二百多民兵用一夜工夫就拆除了新城上所有的垛口和炮楼,砖撂在居民院内。

    米脂关城外筑城墙、内修窑洞,这种独具匠心的营造风格在陕北在陕西乃至全国实属罕见。她开创了窑洞城垣连体建筑的先河,令人称赞叫奇。如今关城已近耄耋之年,米脂窑洞古城被命名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勾起那些被人快要忘却了的记忆。

    后记:

    老人们常说“百年换尽城中人”,关城经八十年的历史变迁窑在人易。第一代买窑人早已仙逝。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在关城内的第二代老人,现也寥若晨星,仅在世的四五人亦多行动不便。儿孙们想孝顺老人把他们接走,但老人们死活不愿意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这个窝。关于窑洞修建方面,中国古代建筑是最讲规矩的,不是说谁有钱就可以随意修建宅第的,是要论身份的。民国以后,彻底打破了修造的规矩,并出现了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关城窑洞的院落以正三正五居多,五孔窑院落,大门居中;三孔窑院落,大门偏东。

    1937年秋,窑洞关城(新城)的城防设施、垛口、炮楼与关城同时竣工。1947年,垛口、炮楼被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城的四个城门洞及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两个哨楼洞,因建设和交通需要被拆除。

    米脂窑洞古城如今被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信她会更好地存在,并成为米脂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返回文化旅游首页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