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记忆代代传 ——走进米脂县杨家沟革命纪念馆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杜海斌 时间:2019-06-19 10:24

    走在米脂县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景区,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处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处处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这些鲜活的红色文化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前来采风创作的游客、诗人、画家络绎不绝,孕育出了大批反映杨家沟精神面貌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增加了纪念馆的影响力,也深化了纪念馆的教育意义。

    杨家沟是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时期居住时间最长、从事革命活动最多的地方。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代号为“亚洲部”的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杨家沟,亲自领导并指挥了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领导开展了全国土地改革运动。杨家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1969年2月由县文化馆负责筹建,1972年临时开放,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现属纪念馆管理的占地总面积为2.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0.21万平方米。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突出1947年11月22日—1948年3月21日,毛主席转战陕北期间在米脂县杨家沟居住的革命旧址和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两大部分。2009年5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始对游客免费开放。如今,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已成为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党性修养、爱国主义等专题教育的重要基地,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摩肩接踵。

    面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追赶超越”等主题教育的开展,拓展教育功能,积极服务好每一批来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党员队伍,编辑印制革命传统教育读本,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真正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思想政治教育高地。2005年以来,每年组队来馆开展教育活动的县内外党员达3万人次。

    2009年以来,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以“五一”“七一”“十一”和春节、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点为契机,积极联系各共建学校、单位,组织开展各种纪念、瞻仰、庆祝活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宣传崇高的革命精神,让基地在重大节庆节点中成为人们情操的培养、精神的寄托之地,让基地所蕴藏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传统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凭借自身优势,搭建文化传播平台,把传统文化同红色文化结合起来,深入城乡基层举办文化演出,面向社会各界群众开展专题活动,扩大基地的社会教育覆盖面,探索教育基地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路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地的社会教育功能。

    文物是革命纪念馆存在、发展的根本,它反映了革命先辈在杨家沟生活和工作的场景,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精神风貌。展览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为直观的手段。为此,杨家沟革命纪念馆运用多种展示手段,采用照片、实物、雕像、微缩景观、实景复制等形式,强化了陈列的动感,同时配合生动的讲解词,烘托了气氛,增强了感染力,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效果。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个个逼真的场景、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让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了解到革命战斗历程,感受到革命先辈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5月,王新延同志一行人驱车来到陕北杨家沟纪念馆,捐赠父亲王玉堂留下的毛主席的遗物——当年毛主席转战陕北时在窑洞中使用过的一个黄麻布做的窗帘。这一举动既丰富了纪念馆的馆藏文物,也让红色文化得到更好传承。

    为了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参观需求,该纪念馆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地域、参观目的、文化层次的受众,编制特色化“讲解套餐”,实行分众讲解,真正做到因人施讲。对党员领导干部,侧重党史的介绍和党性的培养;对青少年则注重交流互动,采用故事化的语言,帮助他们了解历史、认识规律;对专家学者则侧重历史文化和文物介绍;真正做到了让观众听得进、学得深,确保红色文化精髓讲得明、传得开。除此之外,为了让参观观众能够体验到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讲解服务,纪念馆还特设“馆长讲解日”“专家讲解日”“专题讲解日”,邀请馆领导、专家、业务骨干等,携手搭建与观众互动交流的平台,增进教育效果。

    纪念馆通过发掘真实历史事迹,编制教学讲义,增加了讲解的趣味性。同时,定期举办故事会等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党员干部等听老红军讲述当年毛泽东转战陕北的真实故事,不少参观的人听完后动情地说:“老一辈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过去那段难忘岁月,本身就是一本鲜活的历史教科书,使人警醒,催人奋进。”
 

返回文化旅游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