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蓝花花》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 时间:2018-08-20 10:46常文树 陕北民歌《蓝花花》,在上个世纪“延安时代”“鲁艺”人的努力下,得到了“解放”,迅速传唱开来。全国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蓝花花》经过郭兰英、刘燕平、贠恩凤、李谷一、彭丽媛、朱逢博、冯健雪、阿宝、王二妮等著名歌唱家在国内外的演唱,经过一些外国艺术团体来华的演唱,经过音乐家将其改编为唢呐曲、二胡独奏曲、笛子协奏曲、钢琴独奏曲、大型交响乐曲,经过戏剧家将其改编为同名歌剧和电视连续剧,经过小说家将其再创作为百万字的同名长篇小说,甚而至于一些艺术团体及饭店商铺都以“蓝花花”注册挂牌。真是一曲《蓝花花》,美名传天下。 有趣的是,近些年来,随着诸多文艺载体的影响,许多人逐渐将蓝花花作为一个民国年间的历史人物来看待,说蓝花花祖籍米脂县姬家峁村,民国八年生于延安临镇,其后有一段曲折的爱情和革命故事。但是,笔者以为,此“蓝花花”并非原创民歌中的彼“蓝花花”。 大家知道,《蓝花花》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但无论哪个版本,都有一句“一十三省的女儿,数上那个蓝花花好”,这就为我们寻找原创留下了突破口。 “一十三省”的含义是什么?大概了解《蓝花花》这首民歌的陕北人会说“指全中国”,这不错。但如果再问:“为什么?”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清楚了。因为,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根本就不存在拿“十三省”指代“全中国”这个概念。而在陕北民歌中,除了《蓝花花》之外,《绥德文库·民歌卷》中还收录了流行于定边一带的《十三省地方挑下你》和流行于安塞一带的《一十三省地方数上你》。但《绥德文库》对于十三省的注释仅为:“十三省,意指全国。据老百姓说,过去有‘南七省北六省’之说,故称全国为十三省。”该注释中“十三省,意指全国”不错,可是“过去”一词的时间性过于宽泛,不够具体。这里有必要进行一番考辨。 其实,“意指全国”的“十三省”,是一个特定的历史名词,专指明王朝。大型工具书《辞海》收录了这个词条,其对“十三省”的解释为:“明初袭元制,境内分设若干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沿称布政使司为省,故十三布政使司又称为十三省。”这是从词源学的角度对“十三省”作出的最权威的解释。而专门解释古典词汇源头的大型工具书《辞源》直接拿《蓝花花》作为例证:“十三省:明代,全国除直属京师的南北两直隶外,共分十三省。后用以代指全国。《陕北民歌选·蓝花花》:‘五谷里的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数上蓝花花好。’” 并且,明代有大量的十三省指代全国的资料,可作为佐证。如袁崇焕的门人程本直,写了一篇《漩声记》为袁辨冤,并且在四次诣阙抗疏无效后,愤而请与袁俱死曰:“掀翻两直隶(即南北两京),踏遍一十三省,求其浑身担荷、彻里承当如袁公者,正恐不可再得也。此所以惟袁公值得程本直一死也!”再如田林本写吴三桂的《天地会文书》中说:“世有吴公(即吴三桂),生三子,英雄难比,盖世无双,盛世无良。长曰鹏,次曰明,三曰菊,三人各分去湖广地道,师尊分两界之地,众弟兄分散天下十三省。”还有许多野史、说书及武侠小说,涉及明和清初时代背景,也提到十三省,这里不再列举。这些诸多史料,足以说明能指代全中国的“十三省”,只能是明代。 也许有人会拿《辞源》中“后用以代指全国”这句话来偷换概念,说“后用以指代全国”也就是明代以后可以继续使用,直至今天。这是不对的,这里的“后”,显然指明初设立十三省后,明朝人们从此用以指代全国,不能沿用至今。因为,语言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律,九州、五湖四海之类从古到今沿用了几千年,成为典故,有其固定性;而“十三省”作为明代词语的概念,则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而失去生命力,后人只能在说明朝时用到它,而不能用它指代以后的时代,因为清代、民国和现在都不是十三省了,这是一般常识。现代大型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收有“九州”这个更为古老的词语,而没有收录“十三省”,就是明证。 承认了上述考辨,你就不得不承认《蓝花花》始创于明代这个事实了。假如《蓝花花》原创于民国年间,就不能说“一十三省的女儿”,只能说“普天下的女儿”了。 陕北民歌《蓝花花》的歌词中为什么会有民国年间蓝花花的故事呢?有可能是民国年间确有名叫蓝花花的女子存在,她的故事凄美动人,所以流传甚广。人们便将她的故事嫁接在原有的《蓝花花》中加以传唱。其实,任何民间文学样式,本来就是不断加工、不断演进的,这既是传统,也是规律。当然,始于明代的“蓝花花”,是乳名,是绰号,还是姓蓝名花花,我们不得而知,也无需考证,权当她像《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就够了。这就如同中国远古时代神话故事中那个跑到月亮上的嫦娥与此后的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女孩乳名叫“嫦娥”的一样,代表着美丽的名字,总会被重复使用的。自然,这里只是为了强调民国以后流行的含有爱情悲剧色彩的《蓝花花》版本的歌词,实际是由“两个蓝花花”而组成的,笔者丝毫没有贬低后者的加入。相反,正是由于这种“文艺嫁接”,才使得《蓝花花》产生了质的飞跃,获得了无论是演唱者还是听众的喜爱,被称为“陕北民歌里最优秀的歌曲”。 《蓝花花》也有可能是民国年间文艺的再创作,不管有没有真人真事,这种创作都会使《蓝花花》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故事更加曲折感人,人物更加鲜明丰满,主题更加新颖深刻。这种再创作的方法,在世界文艺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令人稍感遗憾的是,明清相关史料忽略了陕北民歌,所以,我们现在无从确认《蓝花花》是否源于明代原创,又有哪些是民国年间加入的内容,但只要陕北人心中永远有个“蓝花花”就够了。 总之,是上个世纪延安时代的“鲁艺”发现了陕北民歌这座宝库。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新的文艺思想成就了全新的《蓝花花》,而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进一步造就了堪称陕北民歌第一曲的《蓝花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