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民间唢呐艺人—李岐山(三)
来源:米脂新闻网 作者:常天明 时间:2015-03-24 10:05常天明采访现场
文革一过,全国山河一片春。各行各业都恢复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吹手非但没被禁止,反而受到官方的高度重视。1981年,李岐山在榆林的全区民间调演会上获得荣誉奖和物质奖。1983年第二次参加榆林民间调演比赛,一举夺得“全区唢呐演奏”和“优秀民间艺人” 两项奖。 1984年正月十五,米脂县十八班羊鼛在大操场表演,广播站的播音员在高音喇叭上呐喊一天,说李岐山在全区的唢呐比赛上获得一等奖,水平如何高等溢美之词。李岐山只顾吹,引着羊鼛队伍,哪里顾上听?就是注意听了,吵得也根本听不见。十五一过,很多人见了李岐山就说,这一下你的名就可扬大了。李岐山侧了耳朵问,怎么就扬大了?然后别人就给他解释,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正月十五的一场表演,犹如给李岐山的名气火上加油,腾得的一下火苗就上来了,一发不可收拾。平时愁得黄道吉日没人请的办事情,这一下好了,请他办事的吹手班子踢塌门槛。耍手识艺的人,要的难道不就是这个效果? 李岐山现在无疑是陕北唢呐界的千里马。可是没有伯乐,他也只能是默默无闻。文革刚解禁了,李岐山憋屈了几年,一拿起唢呐就按奈不住兴奋。吹的越发得劲。一次在周家沟给人家娶媳妇,一轮子吹下来,汗流浃背的李岐山正在拿搭在脖间的毛巾擦汗,一个人就凑过来,问师傅你是哪里的?李岐山说,阳川李家沟的。李岐山先没当回事,后来觉得这人问的不对劲,十分内行专业。于是就重新认真地看起了眼前的这个人。这人就说,他叫马宪忠,是米脂县文化馆的音乐干部,想进行一次唢呐的摸底,为下一年度的全区唢呐大赛做准备。 于是李岐山进了米脂城,有事没事就到马宪忠那里坐坐。第二年,全区的唢呐大赛要求报人了。马宪忠就着了急。挑过来,挑过去,不知道报送那些人。于是就把全县有名些的吹手全请来。在政府招待所请他们吃了饭,然后请了领导叫他们一班一班往过吹。到了李岐山这里,李岐山是上手,他的弟弟李子山是下手。二人的配合可谓是天衣无缝。 一排子吹下来,马献忠一拍大腿,凑在领导的耳朵上嘀咕。第二天,李岐山的唢呐班子就跟马宪忠匆匆上了榆林参加了全区的曲艺大赛,夺得第一名。于是就有了1984年正月十五李岐山的风光。 1984年,冲着李岐山的名气,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剧组要求李岐山为影片唢呐配音。后来,李岐山还为电视剧《兰花花》、《净土》等配音。 县上来的领导多了,李岐山的表演也多了。有的领导听不够,可是听不够也不能把李岐山带走。于是领导毕竟是领导,想给李岐山的唢呐灌磁带,这样就把李岐山的声音带走了。1986年,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邀请李岐山录制了卡带专辑《狮子令》唢呐曲13首;1988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发行《陕北唢呐曲精选》卡带专辑,收录了李岐山和弟弟李子山吹奏的唢呐曲16首。灌出来的磁带市场上十分走俏。那个时代,张竣功的说书,李岐山的唢呐,都是在市面上可以买到的。自此,李岐山的唢呐吹到全国乃至全世界。2007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有关教授,文化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乔建中带领英国、德国、捷克等国家人员到李岐山家录音。以李岐山为首的李家班唢呐也被载入了1993版的《米脂县志》。1996年,陕西省文化厅、艺术馆出版的《陕西省民间艺术家》一书,称李岐山为民间艺术家。李岐山的技艺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生动活泼、新鲜清晰,略有调皮气息,音似颗粒落地般蹦出,达到了一个极大的艺术高峰。李岐山在先后被选拔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于2012年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 九十年代正月的一个黄道吉日,米脂南关桥头的一群老汉正在晒阳阳说散散话。这时从南关上来一队迎亲的队伍。没看见一个人,吹手的鼓乐声就传过来了。听声音,应该是在娘娘庙的坡底。一个老汉说,肯定是李家沟李岐山的吹手班子。另一个老汉说不是。于是两个老汉杠上了。打了五十块钱的赌。结果往上来一走,果真是李岐山的吹手班子。 正月十五下午4点多了,旧十字街李岐山的演奏现场,人挤得满满当当。李岐山还在铆着劲儿地吹。安排表上安排的下午3点结束,李岐山几次收拾,观众硬是不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