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民间唢呐艺人——李岐山(一)
来源:米脂新闻网 作者:常天明 时间:2015-03-23 09:32
陕北人把唢呐艺人唤作吹手。李岐山就是一个好吹手。吹手作为民间艺人,走东家,串西家,吃百家姓饭,历朝历代,何曾享受过国家的俸禄?2012年,李岐山作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绥米唢呐代表性传承人,相应的也就有了一定的待遇,享受了国家一定的经济援助。用李岐山自己的一句话就是,“挣上了公家的钱”。 羊年正月十二上午,李岐山推开了我办公室的门,询问元宵节演出具体安排。乙未年元宵文化活动,文体广电局安排李岐山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米脂古城老街旧十字街中心进行“绥米传统老唢呐”表演。他说上岁数了,电话上没听清楚,只听了个大概。我给他倒了杯水,把安排表拿出来。我问老李今年多大了?李岐山楞了一下,然后说69了。刚要和他展开其他话题,李岐山就说,给你说个实话吧,其实说的是周岁,咱们这里人习惯上都说虚岁,如说虚岁今年就是71了。我说你又不是快退休的领导,老想着在年龄上做文章,为啥把自己往小了说?李岐山说,我们耍手艺的人,你说71人家就觉得老了,不想用了,说69和71大不一样。他说,自己也是听一个干部这样教他的。我恍然大悟。真是各有各的说道。过来过去说的不就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意思嘛。 富贵出在门里,子弟出在坟里。这句话是陕北人对祖坟风水影响后人福泽的一种最朴素的表达。李岐山家的祖坟在无定河畔的一处山地里。李家沟人口口相传,说清朝末年,几个南蛮人路过李家沟,看到李岐山家祖坟,指着说,这人家后代一定能出一个名气很大的好吹手。李岐山说,这其实说的就是我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就是国字号的,说是一代名吹手着实一点也不过份。
李岐山1945年农历10月20日生于米脂十里铺乡李家沟村。李岐山的父亲叫李俊富,1916年生,艺名李三。从二十岁开始从艺,吹了一辈子,一直到70岁。在陕北绥米一代,方圆百十里,可谓是有口皆碑,和同时代米脂城华严寺湾的吹手赵大四等名家一样,名气很大。李三师先师从十里铺张塔的舅父张林,后又师从绥德四十里铺王家坪的姨夫王喜堂。李三为人耿直正派,常常教育跟随他的二儿子李岐山、三儿子李子山。下三行的生活,要上三行的人干。旧社会,吹鼓手被人瞧不起,也被称作“吹皮打鼓”, 做在人前,吃在人后,属于下三行里的生活。一般殷实人家不愿与这些人家结亲。吹手子弟,即使上了学堂,也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跟工拉草绳,抬轿埋死人”。这是陕北人对下三行生活最典型的一句描述。世人本来就对下三行生活有偏见,如素质低下,人品恶劣,越是被人瞧不起。 门里出身,自会三分。李岐山五岁的时候,趴在自家院墙的烂石墙上,看父亲李三吹唢呐领着一班羊鼛从李子旺家的街畔上往上走,于是心里就默默地记着了这个调调。李三吹了一天回到家,一扑腾就躺在炕上。李岐山见父亲回来了,就在炕上跳来跳去的转圈圈,一边转一边哼唱父亲吹的那个调调。李三惊讶的一骨碌坐起身,问谁给你教的这个调调?李岐山说,看见你从李子旺家的院子里往进走的时候就吹的这个调调,在那里记下的。李三呆坐着半老天缓不过神来,这娃娃怎么就这么怪?耳濡目染的李岐山自小就在心里很自然,不费力气就记下了不少的吹手吹的曲牌。小娃娃口里讨实虚。李岐山十来岁的时候,正月初二,他舅舅家里,人挤了满满一窑洞,不时传来哗笑声。原来是李岐山站在地上给大家哼唢呐调调。大家点啥,李岐山能哼出来啥,而且边哼边跳。可多人就异样,这个娃娃大了是不得了。赤犊子撵狼——胆大不识羞。李岐山回忆起这段往事,说那时候小了,不知道害羞。这娃娃天生就是个吹手的料,这个印象留给了很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