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屏钟声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常文树 时间:2016-11-10 09:20
文屏山位于米脂城南,山上挂着一口巨钟,每到一个钟点,咚嗡咚嗡的钟声就会被准时叩响,激荡在小城的上空。四百多年来,这浑厚而嘹亮的钟声,成为邑人心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挂在文屏山钟楼的这口钟,始于明万历十七年,由明嘉靖四十一年进士艾杞率其弟艾梓(武进士)、李献明(后中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常任贤(后中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等人捐资铸置。从此,悠悠的钟声成就了米脂城“文屏晓钟”一景,引来文人墨客摛章绘句,讴歌桑梓。邑人李承藻《文屏晓钟》诗云:“文山高耸势崚嶒,九日游人乘兴登。朝听(叩?)钟声开万户,夕喧人语灿千灯。”就连旅居外地的光绪年进士高增爵也借这钟声来排解思乡之情,其《思乡》诗云:“离乡经岁久,偶亦梦中还。桥影环城水,钟声对面山。” 晨钟暮鼓,在古老的中国,本来是一种历经千年的报时方式,本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可米脂文屏山上,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却有双钟叩响,就不为一般人所知晓了。 另一处文屏钟声,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置钟人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高长绅。当时,米脂文化甚为落后,出一个进士,真如凤毛麟角。有清二百年来,连他在内,米脂共出三名进士。同治十二年举人高照煦《闲谈笔记》引述高长绅语曰:“我中进士,京报到家,米脂人都呆了,直不知进士是甚东西。”正是有感于此,他在捐助宾兴费(旧时用于资助生员的考卷费及参加各级考试的费用)后,又捐资重修文昌阁庙,祈祝文星保佑,振兴米脂文化。据民国《米脂县志》收录的《高长绅墓志铭》载:“公自通籍后(指高长绅考中进士后做官),于道光二十八年捐助宾兴费,而务举业者由是多矣。复捐资改修邑之文屏山文昌阁等庙,而置巨钟于右,雇人朝夕叩之。盖俗溺风鉴家言,谓治城南山为睡龙,叩钟警起,则科甲必连绵。” 原来,设置在文昌阁的这钟声,并非为报时而设,而是依所谓风水之说,为企盼科甲连绵而置。 说来也怪,风水说虽有荒诞之处,但这钟声,在敲了40多年后,居然敲出一个米脂文化县来。 被这钟声敲醒的一个重量级人物,就是被誉为“近代教育家”、米脂文化史上的一代宗师高照煦先生。 高长绅与高照煦都住在城内西街,但不是一个家族,前者属西高,后者属东高。由于是街坊邻居,高长绅又于高照煦6岁时(公元1845年)考中进士,于高照煦9岁时敲响了文屏钟声。可以说,高照煦是从小就把高长绅作为自己人生的楷模来比照的,他是在文屏钟声的警勉中成长的。他们年龄虽然相差20多岁,却成了忘年之交,无话不谈。高照煦《闲谈笔记》中记载了高长绅亲口告诉自己的许多属于隐私的话语,并记下了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自己和高维岳、高宝臣去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三人落榜后,他们相聚于高长绅在京城的寓所,老先生作联玩笑曰:“想当时,豪气冲天,不知要怎么怎么;到今日,死心塌地,只落得罢了罢了。”这些只有知己才能诉说的话语,以及他乡遇故人其乐融融的场面,足以证明他们不是师生却胜似师生的关系。 高照煦三考进士失意,博得个大挑二等,为养家糊口,辗转于外地教谕的位子。后毅然返乡,执教圁川书院。在朝夕悠悠的文屏钟声的催督中,在一起被钟声震醒的父老的深切期盼中,咬定青山,诲人不倦。从光绪十四年至二十一年这七八年中,四科连绵,高中5位进士、14名举人。北山米脂县,文声震省城。陕西学台樊介轩在给光绪皇帝的奏疏中赞誉曰:“各属文风,推米脂第一。”从此,米脂文化县声名远播。 当年高长绅“叩钟警起,科甲连绵”的祈愿得到应验,人乎?神乎?抑或风水乎? 如此神秘而美妙的文屏钟声,一百多年来,谁知她承载了多少同样神秘而美妙的米人之梦? 后来,文昌阁的巨钟随阁之被毁而不知去向。但,当年高长绅殷殷的祈盼并没有泯灭。已被钟声唤醒而崇文重教的米脂父老,只好将家乡这一奇特的钟声文化一并寄托在仅存的文屏古钟上了。 遗憾的是,这几年不能再听到这令人心动神思的仙乐般的钟声了。 敲起来吧,这钟声早已是米脂最强的文化音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