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毕华勇 时间:2016-09-02 08:48高考一结束,大街小巷的人们便开始说有关大学的事。参加完高考的学生也算松了口气,接着便是更多的焦虑。考大学以后的路还很长,假如落榜呢?很尴尬。说起大学的事,我更尴尬。如今大学毕业生满地都是,所以就业成了问题。想一想自己当初没考上大学,就连中专也没念上,不要说学识没多少,更要命的是没有好的前程。一个农村的孩子,没了前程就意味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上山,播种,收割,承受着日晒、雨淋、寒冻……如此周而复始,一日一日,直到把岁月耗尽。那时候,我看着公社来队上的干部,一个个高高在上,没把村里“受苦”人放在眼里,而且十分自豪地保持着“公家”的干部形象。我对此羡慕让自己觉得十分卑贱。本来一样的人,怎么会是两种生活呢? 我们这一代人普遍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缺少的便是文化知识。然而,高考制度的恢复,让我们这些底子很薄的学生有些懵懂,一时不知所措。是的,国家给你了机会,剩下的便看你的了。1977年,高中应届生和大批的知青参加高考,那种气氛不亚于上战场,然而,芸芸众生只有少数人考出去了。大学、中专尽管寥寥无几,但这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重要事情,有人奔走相告,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村头村尾,街道巷里,人们充满惊喜与赞叹说着谁家的娃娃考出去了,说不尽的羡慕与赞美,这种话题直刺我心里。我茫然,自己能否跳得出去,要全靠自己造化了。高考成了一道门坎,这坎过去过不去没人能帮得上你。 于是,家里不惜一切代价供我上学。在学校里,那种紧张的氛围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除了吃饭睡觉,整天在看书、解题,课本的知识太少了,满世界去找复习资料,记得当时课外的参考之类的书十分稀缺,我曾走后门在定边新华书店买来一套有关数理化的书,同学们很羡慕,都争着借阅。我把课外书上的练习题一道一道地解,不会的去问问同学或老师,然而化学还是挡住了我前进的步伐,无论化学老师怎么指点,我就是开不了窍,以至老师急得说:化学只有两本书,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怎么就弄不懂呢?这就是我高考前的状态,当然心里存在着一丝阴影。能不能考出去成了一种负担、一种煎熬。这种近乎于折磨人的竞争与奋斗像一块巨石压在心中,沉甸甸的让人喘不过气。我明白,高中的日子不会久远,离开校门跨进另一个校门时无比艰难,即使你付出了,也未必有结果。 事实是,身边常有一个声音响着,似乎一直在提醒自己,没有回头路,只能前行。大学的门是为那些勤奋的人敞开着的,未来美好的生活也是为那些奋斗者准备的,如果自己松懈了,村子里的那扇门也是敞开的,父辈们的生活与生存方式要靠自己传承…… 这足以让自己的灵魂震颤,它时常唤起我对父母那份疼爱的愧疚,他们的希望,几乎成了我一个人要面对的一场战争,要么有个模样,要么毁灭。 一个即将改变人生的高考,让我有些不知所措的感觉,一种不安全感时刻提醒我,唯一的也是必经的路是考上大学。问题是,我的学习基础太差太弱了。 今天,我才感到自己从小学到初中所处的年代是多么的恐慌和悲哀。 一个有些迷茫的青年,突然间接触到了文学名著,我每看到一本小说,都是那样的爱不释手。一个渴望强大的青年,沉浸在文学著作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读着,尽管这些著作的背景离我甚远,然而有一种莫名情节,正义的情节,激情澎湃地在我血液里涌动鼓噪。我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学生,一名即将赴往高考前线的战士。文学把我引领到另一所大学:生活的、社会的、人生的……当时多少人不理解。但是,文学著作里留给我的是另外的世界。在这个波澜壮阔的世界里,人生的价值观、审美趣味,著作者与他书中人物的气质,他们独立思考,为着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种种的喜怒哀乐,种种的真善美丑,将一览无余地让我成长,有一种深信不疑的东西在我的骨子里、血液里鼓动,将我带入无数的梦幻与不确定中,走向另一个自己。 十年后,我有些惶惶不安地走进陕西师范大学去找人,满园的生机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大学的神秘与深邃,蜿蜒的小径、古藤缠绕的参天大树,连同墙缝隙芳草萋萋,新绿妍翠,沐浴天光。看着一张张还带幼稚的脸,我突然觉得,我应是他们中的一员。可是,我没能如愿以偿,没有上大学成了沉沉的遗憾,这情这景,直抵我空乏落寞的灵魂。因为,那时我还正为前途煎熬,一个文学青年追逐的梦被现实击得粉碎,停止还是继续,我站在了十字路口。 后来,我去西北大学首届作家班约稿,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青年在这里深造,西大的在校生充满了敬仰与羡慕。而我,当时作为一个刊物的临时编辑,本来还有一点自信,可不知为什么,走进西大后内心不由地脆弱起来,看着校园里那些充满活力的年青人,一双双充满了自信和智慧的眼神,我觉得自己矮小了许多,没有上大学,竟如此地让我心神皆震,如棒重击,好在有文学,还能写作,要不然,我在这样躁动不安的现实里,如何才能保持平静、才能在心中掀起激情? 若干年后,我正式走进西大校园,作为一名培训学生,我实实在在体验着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自豪,似乎多年的夙愿一下子实现了,大学的梦,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我清楚,我经过一个又一个阶段推翻自己后,社会的大学、生活的大学、知识的大学都远远画不上句号。大学会一直以另一种奇特的方式吸引你、召唤你,你的青春才会永在。 我曾在北大百年大讲堂听过名家的讲座,是因为文学,我才如此幸运地坐在那里,北大曾以一种符号、一种场景纠缠着我,他与其它大学一样,让人充满了记忆,充满了激情与躁动。许多发生在北大校园的故事,如同一串串珍珠,闪耀着一个又一个年代最有力量的元素。大学本身不断地恢复、新生,处处容光焕发,甚至连他的建筑、文化、历史都让人一辈子读不完。对于一个人来说,走进大学去读书学习,得到的滋养一生受用。而我一个与大学擦肩而过的人,大学里的精气神一直在激励着我,所见所闻,皆动我心。虽然没有成为其中一员,几次的散淡过客,留下的印象与感悟,我才渐渐安静,究竟是文学影响了我上大学,还是没有上大学使我认定了文学?岁月无声,一个人生命的节律是与自然和谐的。这也是用无数的寂寞、努力、坚持和等待换来的。 这是我的大学,看着现在年青人脸上的焦虑,还有为考上大学或大学毕业后的前程的叹息。我想,天底下有顶天立地者,也有平庸者,普普通通是大众,该是什么角色,舞台给你留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