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老城,无法忽略的乡愁
来源:米脂新闻网 作者:毕华勇 时间:2015-09-22 09:53米脂县与其它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县份一样,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县城的发展可以说日新月异。然而,当人们从老城的城墙跳出来,把一大片的蔬菜地变为建筑物时,都不曾想到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如何规划的问题,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人们乱拆乱建,许多旧房改造,把好端端的一座古城变了模样,先是没了东门、南门,还有城墙。北门川一大片新式的“两上两下”或“二顶三”平房油然而生。那时候,没有人能认识到城市的扩大和发展,要把民生的需求和文化保护加以区分。老城一下子开始面目全非,老式的四合院,经典的窑洞楼阁,古老的街道,商号店铺,能改的全改,清一色的白瓷砖贴面,在古城内外十分醒目。无论政府部门还是有识之士,没有清醒地想到:一个城市的老城往往负载着一个地方的重要历史文化。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太多的遗憾与叹息,我们面对老城,心中忐忑不安。因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没有经得起历史考量。所以,我们真正尊重文化、尊重历史、尊重民众感情,更体现出政府的担当与责任,从现在做起,老城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老城的保护或改造要注重它的内涵,是从历史文化着手,过去沉痛的教训让我们苦不堪言。80年代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到90年代后期房地产开发为主的提高城市经济效益,我们的规划明显滞后,大家争先恐后地修楼盖房子,哪怕占用每一寸土地。如今,城市的公共设施成了最头疼的事,学校、医院、绿地、排洪、供水等常常显得匮乏,幼儿园、活动场所,就连公厕也更显突出。而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历史文化景观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旧衙门、女子学校、圁川书院,城墙、城门,见旧便拆,使许多人文景观遭到毁坏。米脂老城是全县最大的文化资源,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复制,作为米脂文化的象征更不可再生。因为这样,米脂开始把保护老城提到议事当中,并且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地申报米脂县为“千年古县”。关于老城,专门成立机构,从城市文化历史的考量入手,把老城的风貌重新展现给世人,使之更和谐地融合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之中。 米脂的老城,在许多人看来有一种气度,是一种真正的文化景观。米脂人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淳朴的人生观与审美观体现于老城的设计,它依山傍水,极为讲究。特别是老城里的窑洞建筑,更令人惊叹,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一道瑰丽的人文景观。这些独一无二的建筑,以及巧夺天工的设计,富于个性和人情味的街巷,都是对自然和生命的一种留恋与希望。最早的圁川书院,一字排开,与银河对面的文屏山上所建的文昌阁同在一条轴线上,文庙与阁遥相呼应,相互衬托,红日东升,文屏钟响,学子们攻读经书,龙章凤姿,文脉传承,人物辈出,令后人感慨万千,向往不已。正因为这样,米脂县上下形成了一个共识:无论是传统村落还是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抢救同行。而这一措施不只停留在孤立的文物痕迹或建筑保护上,要从大的气魄、大的手笔关注城市文化的生态空间,注重城市整体风貌。 米脂老城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曾作为边关的小城,它除了防御功能外,更多的是历史上的重要商贸区。它被历代文人墨客描绘为有风韵故可撼物的地方,也被名士政客赞叹为气象非凡的风水宝地。这其中体现了老城的历史和文化肌理,也展示了老城四周的山水一体风貌。所以如何保留好一个城市的记忆和文脉,是我们现代人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历史文化的遗存不是图片与文字,也不是博物馆的藏品,更重要的是矗立在我们眼前实实在在的历史文化遗存。 走进米脂老城,无论是谁,都会发现呈现的景物几乎都是如此珍贵、经典。事实也确实如此,既然米脂的先辈们重教兴文,他们从衣食住行上所表现的也就集中在文化上,并且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和艺术视野上,从来都是充满了和谐、阳光、温暖的吸纳与包容。各种文化的因素,结合得如此完美。窑洞四合院建筑的内外面貌、体量、形式、材料、装饰等,都让人眼睛所见的是美轮美奂。另一种是心灵所受到的内在冲击。老城的功能、作用、影响,哪怕是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就眼睛所见足以觉得震撼,除了新鲜,还有比都市大同小异的风光更为细致别样的视角之美。老城无论建筑还是人物,总给人无比深远的感觉。杜斌丞、马健翎、李健侯、杜焕卿、艾静茹等仁人志士,华严寺、张高祠堂、状元楼,一棵几百年的树,近景也好,远景也好,深远中除了有那种精准和细致的美外,还有难以言说的伤感笼罩。老城体现的美不是单纯视觉之美,而是在美后面的那些人文故事,那种让人体悟到美的深沉和复杂。因而我们在老城赏心悦目之余,又会突然感到莫名的伤感,似乎整个老城在历史的进程当中,不知不觉地变成需要人来应付的事。这种沉重让现代人无端涌起乡愁般的怀念,许多个为什么让老城孤独呈现。当无定河两岸高楼林立时,我们是否感觉到老城在热烈地诉说什么,但老城从不诉说,它拥有的树、窑洞、砖瓦、小草、小巷都像从遗忘里出现,哪怕一缕阳光下的一位老人、一只家猫,房檐上的一只麻雀,也像被人遗忘了很久,再也不会有人来叩问他们。因而我们面对老城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变成无边无际的冷浸与孤独,尤其是那些已经倒塌的或正在倒塌的房间,更让人觉得那些风景在很久以前拥有过什么,但现在失去那些拥有后,它们只在默默等待。 老城具有丰富多彩的本土历史文化,又有过近现代史中的人文情愫、家族血脉、情感寄托、历史钩沉的文化符号。它是在日常生活中依然能够听到、看到、摸到的历史。作为一个地方的历史传统根基,老城承载的是我们的精神,它属于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在融入现代化进程时,对先民生活的尊重,不单单是专给外人看的风景,也不单单是对旧址的保护,而是对先人们这份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保护。把老城里的百姓家风祖训、生产生活习俗得以保护传承,老城积淀的生机、灵气和乡愁将与现代文明相互适应,相互融合。因为,勾不起乡愁的地方,不是真正的故乡;找不出痕迹的地方,也不会是文化的沃土。 米脂老城,正是这样的境界。 这样的老城,被岁月塑造成我们内心无法抹掉的精神,交错的街巷,支撑着老城的风骨,一砖一瓦永恒地沉淀在那里,上面全是重量。各式各样的大门、壁照、砖雕、石刻、木窗像浓墨一样,一撇一捺、一竖一横,字方天圆。杜斌丞、马健翎、李健侯……许多仁人志士从门里走出,从窄窄的巷子走出。他们走远了,有时还在。大门前的石鼓被人摸了又摸,表层变得油腻光滑。人们念叨过去、往事,还有那些人们,风韵、平和、舒畅,砖瓦的气味。有时大门半掩着,露出一张俊俏的笑脸。阳光大片大片洒下来,苍苔暗生,巷子里光耀着翻不完的历史。 现在,对于搬出老城的人们来说,更多的是怀念,新居很宽敞,也安全,但整栋楼房失去了邻里亲情,有的建筑没有城市文化价值和城市特色。而老城的遗存背后承载着无形的民风民俗,它所蕴含的原型力量和文化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忽略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