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铸青山!榆林娘子军打造“陕北小江南”

来源:米脂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23-09-18 15:49
 

道路旁草木葱葱、山间碧水滢滢、山坡上梯田环绕……在陕西榆林市米脂县城以北2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闻名遐迩的“陕北小江南”,而在1958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困山村。

 

图片

 

9月14日,“黄河女儿行——讲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巾帼故事”全媒体采访活动来到了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了解高西沟“妇女突击队”如何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一个黄土高原治理的生态样板。

 

图片

 

在高西沟村水保生态教科展馆里,能看到1958年高西沟的真实写照: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但面对穷山恶水,勤劳的高西沟人并不认命,“从1959年开始,高西沟人拍崖畔、筑地埂、挖水沟、退耕还林还草,治理了40座山峁和21道沟岔。”

 

展馆讲解员介绍,如今的高西沟已然是一个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水库清澈映青山、平展坝地喜丰收的“陕北小江南”。

 

而在治理穷山沟的壮举中,有无数妇女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把自己的名字深深镌刻在了高西沟村绿水青山间。高西沟村原妇女主任、两次“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常秀英就是其中一位。

 

图片

 

1958年5月,初到高西沟村的常秀英结婚第三天就上山干活了。“她和全村人一起修梯田、打淤地坝,奋战十天十夜,硬是把一座山头变成了小平原。”回述那段历史,常秀英窑洞讲解员牛菊无比动容,“她一个人推两辆架子车。这车土倒掉,转过身来又推那车土,这车那车,一刻不停地玩命似的推车奔跑。给常秀英供土的两个人常说,‘她一人干两个人的活儿’。”

 

1978年秋,山洪将后沟水窖淤塞,妇女突击队负责挖泥清淤这项任务。作为“娘子军”的一员,常秀英又带头跳进冰冷刺骨的泥水中,在冰水里用铁锨挖泥,一站就是八九个小时。

 

牛菊说,“当时常秀英在水窖里咬牙苦干了20天,指甲盖移位了,腿骨和手指骨关节也严重变形。等外面的人把她用筐子吊上去后,才发现她的腿僵硬得像两根木棍,晚上不得不用盐水洗脚、烧酒擦腿,不然连炕也没法上去。”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常秀英的身上就罩满了光环,但她从未离开过高西沟,也从未停止过劳作。作家冷梦见了常秀英的手后曾说,那双手不只是长满老茧,更像老榆树疙瘩,手指的骨关节特别粗大,像树瘤一样突出着,粗糙、黝黑,手掌像淬过火的铁一样坚硬。

 

这是岁月在常秀英身上留下的印记。她如一部词典,诠释了高西沟的历史,也诠释了半个世纪高西沟人在这块4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血汗付出。“而每当有人问及常秀英对高西沟村的贡献时,她总是说没做什么,只是多流了些汗。”牛菊说。

 

正是一代代像常秀英一样的高西沟人的不懈奋斗,才为高西沟村今天的绿色生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高西沟村,林地2253亩、基本农田1000亩,林草覆盖率达70%,40座山、21条沟、126个淤地坝无一不布满绿色。

 

“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有高西沟的泥”,这首陕北民歌形象地描述了高西沟人近60年来创下的“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奇迹。据统计,从开始治理至今,高西沟村已累计拦截泥沙200多万吨,开创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的先河,也摸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来源:陕西网
返回媒体报道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米脂新闻网 编辑:朱婵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