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米脂窑洞里走出的身影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8-18 09:29
我对陕北米脂窑洞,充满了好奇和想象。 家乡下邳古城(今睢宁古邳)白门楼,是吕布殒命地。提到吕布,不能不说貂蝉。吕布死后,貂蝉去了哪里?“无线睢宁”制作了一个《貂蝉叹月》电视史料片,分避难、修行、穿越三集,求证了貂蝉最终在睢宁水月禅寺坐化圆寂。貂蝉是米脂人,米脂有“貂蝉洞”,睢宁有“水月禅寺”,觉得陕北米脂与苏北睢宁,因貂蝉而有了某种神秘的缘分—生于米脂,终于睢宁。 天赐良机,想不到我真有机会可以到陕北米脂,可以亲眼目睹真实的米脂窑洞了。 米脂,地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以前也听过“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却不知米脂的窑洞建筑如何之大美。想想也是,如果没有如此之美的窑洞建筑,怎么会放得下天下极美之婆姨? 意义还不在这里。 我去米脂,是为了追寻一位烈士的足迹。他叫高波,原名高化如,米脂东街人。1930年到西安,给爱国人士杜斌丞当警卫员、副官。“西安事变”后北上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烽火剧团团长,1945年被派往新编十一旅第一团任政委,被叛军诱捕,落入反动派马鸿逵之手。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他在狱中写下“本为民除害,哪怕狼与狗。身既陷囹圄,当歌汉苏武!”正气贯长虹,表现了共产党人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1948年10月,新中国诞生前夜,他被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反动派枪杀,血洒南京雨花台,牺牲时年仅35岁。江苏省委宣传部要为烈士立传,撰写《雨花忠魂》丛书,其中为高波写传的任务,省作协交给了我。 接下这个任务我很兴奋,立即动身去米脂。我去时是秋天。下了火车,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在米脂县委宣传部的安排下顺利入住了宾馆。 第二天吃完早饭,米脂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带我去寻访高波烈士曾经住过的窑洞故居,访问高波的母校东街小学和米脂中学。 高波烈士的家住在米脂老城东大街。街道是石板铺的,随不同地形坡度,由石板石片,或平铺,或竖铺,大小不一,形态也各异,有一股浓郁的古朴雄浑的历史沧桑感。我惊奇两边的住房,那可都是窑洞啊!与我苏北老家起脊的民宅,迥然不同。尤其是路过杜斌丞图书馆,窑洞式的建筑落满岁月的尘迹,门窗紧闭,显得十分静寂,却又厚重得让人肃然起敬。当年,林伯渠为其题写过馆名石刻。杜斌丞是米脂人,1947年10月7日,被国民党枪杀于西安玉祥门外。毛主席为他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 杜斌丞是高波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荐人。 高波的故居窑洞在哪里?我随着米脂的朋友穿过一条小巷,又进入另一条小巷。小巷密如蛛网,交叉口处的墙上,有的还钉着巷名牌子。高低错落的民宅,清一色的窑洞式建筑。四合院院落不深,却很敞亮。轻轻敲开院门,提腿迈过高高的门槛,面前的主人十分热情。而我第一眼看的就是家家用布帘子遮挡住的窑洞,它是那么吸引我,仿佛窑洞里收藏着无数的神秘故事。 史书记载,米脂古城窑洞已有千年历史。北宋时为小村落惠家砭,宋宝元二年更名为米脂寨,崇宁四年改为米脂城。元代泰定三年起,又从上城开始发展,经明洪武等历代多次修缮扩建,三套古城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宋元古城为上城,明清古城为下城,并有民国新城。老街多以“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四合院为主格局,在全国也属典型。以高波居住的东大街为例,有高家、杜家、冯家等众多窑洞四合院、套院。巷道的枣园巷、儒学巷、安巷子、小巷子、市口巷、西城巷、马圪台等,至今格局未变,名称未改。土窑、接口窑、方口窑、石窑、砖窑皆备。先是由大户人家首创,后为普通百姓模仿。专家学者认为,米脂窑洞,是中国建筑环境文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杰作,具有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的特性,有很强的生态意义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民居贡献重大。因而,窑洞古城米脂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经国务院民政部审批,联合国地名专家中国分部为米脂县颁发了“千年古县”的荣誉匾牌。 我们继续寻访高波的故居窑洞。这里的小巷人家,依我初来乍到的眼光,窑洞院落几乎形制差别不大。在一条东西巷内,他们说应该就在这条巷,应该就是这一家!见四合院里几位中年人正在悠闲地说着什么。 请问,这里原先是不是高裁缝的家? 高裁缝是高波的父亲,米脂老城仅有的两位裁缝之一。想必他们应该有所耳闻。几位中年人互相看了看,其中一个男人说,听说是,可是我们住进来时,前面已经换过四户人家了。究竟是不是,我们也不太清楚。 陪同的女教师肯定地说,就是这个窑洞,我以前来寻找过。 我仔细地打量这口窑洞,与另外一户连在一起,没有特别之处。四合院布局很精巧。我想走进窑洞里看看,但进去之后也肯定不昰当年高家的裁缝店,我们就退出来了。其实我心里对高波曾经住过的这口窑洞,还是很希望参观一下的。这里萌发过他童年的欢乐和疑惑,产生过少年的追求与向往。而且,他是从这口窑洞走进延安窑洞的。其实高波烈士的窑洞故居,是可以打造成烈士纪念馆的,这里可是延安留守兵团烽火剧团的团长、新编第十一旅第一团的政委烈士高波的故居啊。 我在米脂县委大院里见到过宣传部杜芳荣的办公室,那也是一口窑洞。一进大院时我就感觉很诧异了,这个是县委办公大院?上下两排窑洞,门上一律挂着布帘子。掀开布帘子,进到窑洞内,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窑洞。虽然同是房间布局,但与我在其他地方见到过的同级别办公室比,相差太远了。在这么一个狭小的窑洞里,进门就是一张办公桌,一位年轻人正在电脑上打材料。不用说,这是两个人使用的办公窑洞了。 联想到刚才看到的高波烈士住过的窑洞,让我想到为什么会用“艰苦卓绝”四个字,来形容革命前辈为贫苦百姓打天下的奋斗历程了。 高波,他砥砺的脚步,搏击腥风血雨,无惧黑暗统治的残暴,为了人民的解放,迎着曙光,从这窑洞中迈上革命的道路。米脂人是自豪的,米脂窑洞是自豪的。“小米加步枪,打下新中国”,新中国是从米脂的窑洞里走出的。1947年11月22日,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住进了米脂杨家沟的窑洞。 杨家沟的窑洞,原是陕北地区最大的地主家族—马氏地主家族的百年窑洞庄园,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中央机关600多人,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20个日日夜夜。 马家“新院”独树一帜的窑洞建筑艺术,被誉为是陕北最美窑洞。 “新院”建在杨家沟扶风寨半山腰,毛主席当年来到门前称:“这是一个既懂军事又懂建筑的设计家。”“新院”二字是主人马筑平亲自题写的,表达出主人“新的院落,新的风貌,新的起点,一切从新开始”的美好愿望。 马家“新院”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才建成。“新院”一改陕北窑洞一线齐的陈旧呆板建筑样式,建为三面突出,两面缩进,从高处俯瞰,为一平睡的“山”字,意味着他的住宅、家业,就像泰山一样稳固。 “新院”窑洞的窑檐下安有8个精美的石雕龙头,据导游讲,原准备在窑檐安上九个龙头,但风水先生极力劝阻,九五之尊,九为极数,一个平民百姓,难以服住,小心遭灾。主人只好安了八个。 “新院”把西方建筑文化和陕北窑洞建筑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体现西方建筑之典雅,又体现了陕北窑洞建筑的雄浑,堪称中西建筑结合的典范,中国窑洞建筑的瑰宝。 党中央在这里的窑洞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二月会议”,确定了中国革命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毛主席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为最终夺取全国胜利,做出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制定了政治、军事、经济等系列纲领性文件。米脂杨家沟窑洞的灯光,彻夜不熄,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曙光。 1948年3月21日,毛主席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杨家沟窑洞,东渡黄河挺进华北,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角,从此响彻大江南北。 千年米脂的古城窑洞,沉淀着雄浑之气,是一种美的无声力量,这是黄土高原生长的智慧。从米脂窑洞里走出来的陕北汉子与婆姨的身影,带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昌盛的梦想,脚步铿锵、斗志昂扬,百折不挠、英勇无畏,这才是米脂窑洞从内向外的质地!百年赓续,延绵不绝,米脂人正用新的蓝图和色彩,描绘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窑洞,续写新生活的美好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