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传媒中心全媒体采访团走进“三秦楷模”高西沟村党支部侧记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6-05 17:53
2月19日,省委书记赵一德在西安会见了第八批“三秦楷模”米脂县高西沟村党支部代表支部书记姜良彪等人,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三秦楷模”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2月21日,市委书记张晓光在榆会见载誉归来的姜良彪等人,鼓励高西沟村党支部继续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争取更大荣光。
近日,榆林传媒中心全媒体采访团走进高西沟村,用镜头和笔触记录高西沟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等情况,真切感受高西沟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
走进高西沟水保生态教育基地,一段段珍贵的视频、一幅幅老照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高西沟生态治理的光辉历程和显著成效。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认真观看,感受颇多。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高西沟人就自觉地选择了退耕还林的路子,这种远见卓识令人钦佩。”编辑拓智慧感慨道。
高西沟大规模地保护生态始于1958年。据老村长高锦仁回忆,那一年,高西沟人在村支书高祖玉的带领下,退耕坡地种草300亩,植林30亩。高祖玉是著名的“三三制”模式的创始人,1965年,大寨经验向全国推广后,高西沟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大寨式”典型。彼时的高西沟已声名远扬。
“高西沟还有一件引以为傲的大事,就像村民都会的信天游里所唱的那样: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咱高西沟的泥。”高锦仁娓娓道来,1952年,黄委会的水利专家来到高西沟,高祖玉第一次知道了沟底打坝,听专家说坝地是肥得流油的好土地,于是他便成天跟在专家后面,问东问西,不仅学会了打坝选址,还掌握了一些淤地坝的技术要领,等黄委会专家离开时,高西沟已经打好了两座坝。据2008年央视拍摄的纪录片《水问》讲述:经水利部门测算,近50年里,高西沟累计拦截泥沙总量达180万吨!
“4平方公里的小村庄,三代人用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在水土严重流失、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陕北黄土高原,治愈了土地的‘创伤’,希望更多人能通过高西沟的故事,真正意识到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意义。”主持人朱星彦说。
今年68岁的姜良彪是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1995年,他接过接力棒,带领高西沟人与时俱进,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入手,逐步把“三三制”模式发展为“三二一”模式,即三分林地、二分草地、一分田地。“2007年,高西沟借鉴洛川经验,开始尝试种植苹果树,如今,山地苹果已成为村民致富的‘金果果’。”姜良彪带着记者登上龙头山顶。
“连绵几座山头绿森森一片,仔细听听,隐隐约约像是有松涛声。”记者白彪不时用镜头记录这盎然的绿意,为高西沟的绿色生态发展点赞。
2021年9月13日,就是在这同一处地方,姜良彪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全村生态治理成效,聆听总书记的谆谆嘱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两年来,高西沟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持续守护来之不易的“绿”,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不断迈出新步伐。
71岁的村民高治玉是苹果种植大户。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给果树拉枝,“家里有20亩果园,去年赶上好年景,每公斤卖到了8元。”高治玉露出朴实的笑容。
在高西沟,生态优势一步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让群众愈发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如今的高西沟,有生态林2300亩、经济林1000亩,林草覆盖率达70%。去年,高西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11元。
2021年10月,米脂县还成立了高西沟工作专班,全力推进高西沟乡村振兴。“按照‘生态振兴+’的发展思路,高西沟村去年谋划实施光伏发电、农村电商、生态旅游等8大类33个项目。”高西沟工作专班负责人周文东介绍,今年高西沟计划实施17个项目,进一步提升生态治理水平,夯实特色产业发展基础。
一路走,一路看,高西沟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让采访团由衷感叹。在新征程上,高西沟的绿色传奇仍在续写。
来源:榆林日报
|
返回媒体报道首页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朱婵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