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三秦楷模”米脂县高西沟村党支部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 时间:2022-09-15 10:56

 

 
 
 
 

初秋的高西沟,山梁上松林苍翠,硕果累累。阳光穿透林梢,洒向村东头正在给游客介绍高西沟生态展览馆的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我们村治山治沟、保持水土的经验做法,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还在坚持着!”

图片

图片来源群众新闻网

姜良彪口中的“坚持”,所言不虚。翻开高西沟村的奋斗史,几十年来,四任村班子带领村民坚持治山治沟、封山禁牧、综合治理,铺展开一幅美丽的绿色画卷,全村林草覆盖率目前已达70%。进入新世纪,高西沟村党支部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致富之路。
征山治水 齐心协力建家园
高西沟村面积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553亩,由40架山,21条沟组成,属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68岁的高治习从小就听父辈们抱怨,“多刨一个坡坡,多吃一个窝窝,不想却是广种薄收、越刨越穷”。因过度垦荒,加上土质松软,高西沟村成为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痛则思变。为了彻底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1958年,高西沟人在时任生产大队队长高祖玉的带领下,决定不再垦荒,开始探索治沟治坡,征山治水,改造家园。1958年大战孙家梁山,全村男女寒冬腊月天汗流浃背、衣服冻成“铠甲”,却没有一个人退缩;1975年冬,会战庙梁山,所有党员群众立下“山不平,人不撤”的誓言,苦战十天十夜,硬是在山顶造出小平原。在治理穷山恶水的战斗中,高西沟人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发扬愚公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根据山势、水土等自然条件,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的原则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沟、坡、梁、峁、涧综合治理的思路,制定了发展规划: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淤地打坝堰,建设水库浇农田,高山远山森林山,近村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陡坡险坬种柠条,封山禁牧护林草。
从1959年到1979年,经过二十年的综合治理,高西沟400个山峁治理了34个、21条沟治理了15条,坝地全部实现水利化。高西沟由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贫困山村变成山清水秀、树木葱茏、瓜果飘香的“塞上江南”,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林牧全面发展,总产值达13万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
在几十年的保持水土、生态建设的实践中,高西沟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山、水、田、林、路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创造了林地、田地、草地各占三分之一的土地利用“三三制”经营模式,把一个荒芜贫瘠的穷山沟建成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被赞誉为“黄土高原上的明星”。1962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山区农业的生命线》,介绍了高西沟水土保持的经验,同时发表社论赞扬高西沟人民改造山河,战天斗地的先进事迹。1956年高西沟村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大寨式的典型”,被西北局授予“农业红旗”称号。1979年,高西沟村创造的“三三制”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并在全省推广。
经历过征山治水的老人们说,树、梯田、坝地是高西沟村的“三样宝”。但在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看来,高西沟村真正的宝,是60多年来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高西沟经验!联产承包时,高西沟村顶着压力,坚持“林不分、树不砍、草不毁”,把1660亩生态林留归集体管理,使这片生态林完好无损保留至今。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西沟村先后产生过四届党支部班子,始终是凝聚和感召全村人精神力量的带头人,保证了发展规划、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得以传承和发扬。
牢记使命 行稳致远谋致富
改革开放以来,高西沟村党支部继续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带领高西沟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入手,逐步把“三三制”模式发展为“三二一”模式,即林、草、粮的用地比例为3:2:1。从“三三制”到“三二一”,不仅是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更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既要精心守护绿色家底,也要积极推动绿色蝶变。2006年,在一次农业技术培训会上,姜良彪听延安市洛川县一名村支书分享当地发展苹果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经验后,便邀请洛川县的农技师到村里勘察,发现高西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加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苹果种植。2007年,高西沟开始尝试种苹果树,村民剪枝、套袋,更新改造老果园。
如今,高西沟村有果园1000余亩,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过去,村里只能利用集雨窖在秋季储存足量的雨水留作来年灌溉之用。今年,高西沟村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应用,由县农业局投资358.9万元,实施四位一体节水灌溉1207亩,保证了干旱季节果园灌溉问题。村民高治前就享受到了这个福利。“陕北的天气变化多端,尤其是春季容易发生干旱,影响苹果产量,为此今年村里大力发展滴灌技术,新架设的滴灌管道已经接到我家果园,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高治前说。
村民高锦武家的院墙上挂着一块“五星级旅游接待户”的牌匾,这是他家致富的希望。“因为我饭做得好,看到村里常有游客,2010年就开始经营农家乐,最多的一年挣了8万多块钱。”高锦武高兴地说。
图片
高西沟村党支部班子主要成员合影。通讯员 周文东 摄
近年来,高西沟依托本村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形成2300亩生态林,包括660亩松柏林、1000亩经济林。还建成水库、水土保持成果展览室、党建展室等。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进入林区自由采摘苹果、大扁杏、葡萄等应季水果,还可以体验住土窑洞、吃农家饭、干农活等活动,领略厚重的黄土风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西沟作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党支部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团结带领高西沟村民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在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生态科普教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环境美了,口袋鼓了,笑容多了。如今的高西沟“层层梯田盘山头,阵阵果香飘满沟”,现有林草地4800亩、高产农田777亩、果园1000亩,全村荒山治理程度达78%,林草覆盖率达70%。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1.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60元,全村实现了山清、水秀、村美,人与自然和谐、人民生活小康的目标。高西沟村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法治文明示范村”“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国家森林乡村”“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打造苹果采摘园、盘山梯田观光等生态农业景观,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产、村、人’和谐、‘居、业、游’共进,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高西沟驻村第一书记常静说。
薪火相传 强基固本促发展
高西沟村党支部在治理穷山恶水的壮举中逐渐形成了不屈不挠、敢叫天地换新颜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念,培养了精诚团结、奋发图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过硬作风,并在新老班子交替中传承发展。
第一任村党支部带头人高祖玉敢想敢干,科学规划,雷厉风行,带领全村人民填沟打坝,修梯田,植树种草,实现“三三制”治理目标。并对年轻干部进行知识教育,传授发展思路,指点工作不足,使得年轻干部能及早转化角色、熟悉业务。艰辛卓绝的治理实现了高西沟人的梦想,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接班人。如今,第四任党支部书记姜良彪,把实事求是与大胆超越相结合,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继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在产业上求突破,在增收上做文章,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多种经营,形成“三二一”生态经济结构,走出了旅游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使高西沟的发展翻开新的篇章,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信赖。
生态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走进村民高治周家的院子,七孔石窑洞粉刷一新,进入窑内,窗明几净,卫生间、淋浴、坐便器等一应俱全。“今年,村里实行庭院改造,我也借机把窑洞整修了一下,不仅自己住着舒服,如果还有来高西沟旅游的游客想体验民宿,我也有接待条件了。”高治周说。
“今年以来,我们千方百计壮大村集体经济,拟建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改善提升村民人居环境和文明程度,家家户户修建水厕,新建公共厕所,搞‘厕所革命’。”谈及一年以来的努力,姜良彪底气十足、信心满满。
底气和信心,来自高西沟人几十年来坚持不懈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良性循环的路子。姜良彪表示,下一步,村上将逐步把空白地、退耕地全部栽种常绿树种和景观树种,不仅实现绿化,还要实现美化,在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将对现有苹果园进行提质增效,从技术方面提升高西沟山地苹果、小米杂粮品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打造高西沟山地苹果、小米杂粮品牌,坚定不移贯彻“两山”理念。
今年初,米脂县委十九届二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米脂县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域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意见》,决定全面复制推广高西沟经验、全域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梯次推进”的思路,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坝治理和生态修复,统筹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今年,该县计划建成首批29个生态治理样板村,形成以高西沟、柳家洼为代表的山水相连、景田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以马家沟、申家沟为代表的米脂小米、山地苹果特色产业示范村,构建特色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目标,让“高西沟经验”惠及更多百姓。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发扬高西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征山治水的创业精神,坚定信心、解放思想、苦干实干、再创辉煌,让高西沟的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力争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新时代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和样板。”姜良彪说。
来源:榆林日报
返回媒体报道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