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 | 黄土地披绿又生金 高西沟村好生态带火乡村旅游

来源: 作者: 时间:2025-08-13 08:17

山顶“戴”着成片松柏,山腰“披”着青青牧草,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满山青翠,满眼是绿。

  “托了好生态的福,我们吃上‘旅游饭’。”高西沟村村民高锦武办起民宿,腾出5间房招待游客,“住的是自家窑洞,吃的是土灶烧的农家菜,美着哩。”高锦武说。

  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成了热门打卡点。米脂小米博物馆、露营基地、水果采摘区……一个个景点连成旅游带。高西沟村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2024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

  “村子以前是‘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如今成了‘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说,“好风景带来好前景,我们推出沉浸式实景秧歌剧、生态研学,乡村产业越来越红火。”目前村里有大型农家乐5家,民宿48户。2024年高西沟村集体收入突破8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5万元。

  从黄到绿,由绿生金,高西沟村变化从何而来?

  高西沟村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条小山沟。曾经,遇上雨天,泥水满坡,沿着千沟万壑流向黄河。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成立。栽种什么样的树?如何提高成活率?如何保水固土?“一点点试,摸索出‘头顶戴帽子、腰间系带子、脚上穿靴子’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党组成员、副站长王凯说。

  试验成果来到了高西沟村。村里因地制宜,经过一代代人的奋斗,逐步形成了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格局。截至目前,高西沟村累计治理山峁40座、沟岔21条,建成淤地坝126座。

  接下来怎么干?水土保持有了升级版,数字孪生小流域建设起步。“我们在辛店沟、韭园沟等小流域展开试验,用机载激光雷达扫描了150平方千米地形地貌,把沟壑建成数字模型,搬到计算机里,再结合大数据、大模型,‘算’出最有效的水土保持模式。”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党组书记、站长刘立峰说。

  从科研试验走向推广应用,70多年来,绥德站在水土流失规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淤地坝筑坝技术等方面开展了600多个专题试验研究,取得150多项科研成果。近年来,榆林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固定或半固定,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

来源:人民日报

返回媒体报道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 编辑:朱婵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