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912-6212255邮箱:1483081441@qq.com

以文润城 以旅兴市 ——榆林“十四五”文旅发展全景纪实

时间:2025-11-07

晨光中的榆林古城,厚重的年轮被悄然唤醒,街巷间流淌的陕北民歌正走向世界;文化馆内公益培训热火朝天,图书馆里书香四溢、讲座展览精彩纷呈;景区智慧服务与志愿者的微笑相映成趣,非遗传承人将文化火种播撒到校园……今日的驼城,文旅繁花似锦,文艺硕果盈枝。

“十四五”期间,榆林以“文化铸魂、旅游赋能”为笔,深耕公共服务、非遗传承、文旅融合、品牌塑造四大领域,让文化温度可感、历史深度可见、发展高度可及,奏响资源型城市向文旅强市转型的奋进乐章。

公共文化服务——

普惠共享 文化惠民润心田

“现在小区楼下的城市书房随时开放,周末还有文化讲座!”市民的切身感受,正是榆林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化的生动注脚。五年来,榆林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用49个城市书房、443个“图书馆与文化馆”分馆、3403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织密“15分钟文化圈”,让文化服务如涓涓细流,浸润千家万户。

标志性文化场馆成为城市新坐标。6.48万平方米的榆林市图书馆,藏有150万册图书,3500多个阅览座位搭建起读者的“精神粮仓”。自2024年4月23日开馆以来,榆林市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348万人次,外借图书119万册次,办理读者证11.6万张。“通过创新阅读推广、拓宽服务范围、引进文化资源,市民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逐步提升,全民阅读氛围愈发浓厚。”榆林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乔泰山介绍,榆林市图书馆已举办活动780场,参与读者96万人次,这里已成为驼城充满温度的精神地标。

榆林市文化馆则以“让文化馆成为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为愿景,不仅开展常态化惠民演出,还开设舞蹈、美术、声乐、器乐等32门公益课程,实现“天天有培训、周周有演出”。“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开展“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1万余场,惠及群众超7000万人次。

非遗传承发展——

守正创新 古老技艺焕新生

漫步在榆林老街,面花、石雕、剪纸等非遗技艺触手可及,非遗小剧场里,陕北民歌、陕北说书、榆林小曲轮番上演,吸引游客驻足……作为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榆林坚持系统性保护、全方位传承和多领域创新,让榆林非遗成为陕北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十四五”期间,榆林持续健全非遗保护机制,先后出台《榆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认定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榆林市非遗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推进非遗保护法治化、规范化。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市级非遗综合展馆1个,陕北民歌博物馆1个,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专题馆35个;现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省级66项、市级21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人、省级85人、市级409人。

活态传承,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校园里,非遗课程如火如荼开展;博物馆、图书馆内,非遗体验与交流活动层出不穷;网络上,非遗传承人频频“出圈”……更多平台与方式,吸引大众成为非遗的爱好者、参与者和传播者。同时,“非遗+节庆”“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等模式深度融合,全国秧歌展演、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等活动成功举办,显著提升了榆林非遗的影响力。

文旅融合升级——

守护文脉 全域体验引客来

“从前来榆林只知道红石峡、镇北台,现在各类博物馆逛都逛不完,乡村体验、地道美食更让人流连忘返!”游客的感受印证了榆林旅游的品质跃迁。“十四五”期间,榆林以“全域旅游”理念重塑产业格局,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体验”的升级,并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让历史遗存成为旅游发展的坚实基底。

“一核引领、三带联动、四区协同”的全域旅游格局加速形成。以榆林古城为核心,长城、黄河、转战陕北三条红色文化旅游带串联起73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4A级景区达20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配套设施同步升级,30家星级饭店、65家旅行社、2家全国丙级民宿优化服务;动车班次加密、旅游专线优化、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全域标识系统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为游客打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为旅游注入深厚内涵。作为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榆林6个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十四五”期间,榆林古城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完成古建筑修缮与基础设施升级,成功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让烟火气与历史感完美交融。石峁遗址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其博物馆正式运营;赤牛坬村民俗文化景区入选全国“一县一品”文旅融合典型案例,让乡村旅游焕发活力;波罗古堡滑雪场、补浪河大漠冰雪园等新业态相继亮相。五年来,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达1.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34.17亿元,文旅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文旅IP打造——

精准营销 城市名片“火出圈”

“为看一场秧歌展演,专门坐火车来榆林过年!”2025年,“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吸引39支国内外队伍、超3000名演员参与,现场观演群众超60万人次,直播在线观看人数累计超7000万人次。

“十四五”期间,榆林以特色IP为核心抓手,推动地域文化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其中,“陕北榆林过大年”与“清爽榆林”两大IP的差异化打造与协同发展,成为区域文旅品牌破圈的关键路径。

作为榆林冬季文旅的核心名片,“陕北榆林过大年”IP始终以“年味”为灵魂,深挖陕北民俗文化内核,打造“民俗展演+沉浸式文化体验+节庆消费”的完整链条,加上文旅电子消费券和多条旅游线路的提供,让“榆林年味”成为全国游客冬季文旅消费的重要选择。进入夏季,“清爽榆林”IP则承接起季节文旅需求,以“避暑+休闲”为核心定位,依托榆林夏季凉爽的气候优势与广袤的生态景观,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

五年耕耘,硕果盈枝。“十四五”期间,榆林文旅事业实现了从“资源大市”向“发展强市”的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榆林将继续深植文化根基、赋能旅游发展,让文化之魂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书写更加璀璨的文旅新篇章。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作者:记者 周海月 王阳

打 印】【顶 部】【关 闭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技术支持:米脂婆姨网络公司 陕公网安备61082702000111号 陕ICP备12009129号-1 Email地址:1483081441@qq.com
本站所刊登的米脂电视台、米脂人民广播电台及米脂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米脂融媒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2001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7420071新闻热线:0912-6212255 地址:米脂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信箱:mizhixinwen@126.com
米脂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2-621225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mizhixinwen@126.com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