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912-6212255邮箱:1483081441@qq.com

从黄土塬到毛乌素---——陕西苹果“北扩西进”的榆林实践

时间:2025-11-06

时值深秋,黄土高原的沟壑峁梁间,红彤彤的苹果压弯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从横山区的沙地果园到神木市长城沿线的山峁沟壑,再到定边县的规模化种植基地,连片的果树与累累红果,共同绘就出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

这幅动人的丰收图景,正是陕西苹果“北扩西进”战略在榆林的生动实践。从黄土塬到长城脚下的毛乌素沙漠边缘,从农户零星试种到绵延百里的规模化果园,榆林山地苹果种植带“一路向北”,曾经的荒沙峁梁和土石山区正在逐步变为苹果适生优生的“花果山”,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榆林答卷”。

沙地变“果山”:从30%到97%的成活率奇迹

“果子刚脱袋,再晒几天色更艳,就能上市了。今年坐果率高,肯定是个丰收年!”11月3日,在横山区赵石畔镇的芦河果园里,85岁的张炳贵和孙子张彬在自家百余亩果园里忙碌,望着挂满枝头的“致富果”,张炳贵满脸欣慰。

2003年从横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站退休后的张炳贵,承包了300亩荒沙坡发展经济林,起初试种葡萄、红枣等经济作物却因沙地贫瘠等接连失败。顽强的张炳贵并没有打退堂鼓,经过反复摸索后,他把目光投向苹果,尝试用山定子苗嫁接培育沙地苹果品种。

在张炳贵看来,沙地通透性好利于果树根系延伸,且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让苹果色泽鲜艳、口感脆甜,但缺点就是土壤肥料跟不上、保水性能差。“光靠蛮干不行,得靠科技!”他架线建抽水站引水上山,掺腐熟羊粪改良土壤,挖“鱼鳞坑”存水,摸索出一套沙地种果的“秘笈”,将果树苗成活率由30%稳定到97%以上。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2018年,张炳贵的果园首次大面积挂果,让这片荒沙坡终于结出了“金果子”。同年,张炳贵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登记了“芦河沙地苹果”,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注册的沙地苹果商标,让他的沙地苹果有了响亮的“身份证”。

如今,“芦河沙地苹果”远销各地,还带动周边农户务工增收,孙子张彬更是返乡通过电商拓宽销路,让沙地苹果走向全国。

气候之变:苹果北扩的“天时”密码

张炳贵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坚持,更得益于气候之变的“天时”。

作为温带水果,苹果对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要求苛刻。据榆林市气象局数据显示,2010年到2024年,全市年均降水量从394毫米增至530.4毫米,温度升高1.5℃,无霜期从167天延长至221天。气候变暖延长了生长期,增加了水分供给,让北部县区从“不适宜”转向“适生优生”。目前,榆林12县市区实现苹果种植全覆盖,其中绥德、米脂、子洲、吴堡、清涧、佳县、横山、靖边8个县区被认定为全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

早在2008年,陕西省气象局便基于长期气象观测,向省政府提交“陕北优质苹果种植区可适当北扩”的决策专报,为陕西苹果“北扩西进”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普查显示,陕西苹果种植带已北扩约200公里。榆林凭借全年2593.5—2914.2小时的充足日照、20.9℃的显著昼夜温差、深厚的黄土层,成为世界苹果优生区之一。2025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116万亩,挂果面积89万亩,预计产量超85万吨,产值有望首次破百亿元。

“根据我多年的种植经验,随着温度、降水等气候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沙地苹果栽培技术趋于成熟,榆林山地苹果向毛乌素沙漠再推进100公里也是有可能的。”张炳贵信心满满地说。

政策护航:从“零星试种”到“规模发展”

政策的持续护航,让榆林山地苹果的北扩之路走得更稳。

近年来,榆林抢抓全省苹果“北扩西进”战略机遇,将山地苹果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支柱产业,从资金补贴、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榆林北部的神木市,政策的“东风”让苹果产业从“零星试种”走向“规模发展”。2015年起,神木市在长城沿线以南的万镇、贺家川镇等沿黄土石山区,发展山地苹果近8000亩,引进瑞阳、瑞雪等优质品种,建成9个果树标准园。

“政府不仅给补贴,还请省内外专家现场指导,技术人员常年扎根田间。”据神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苏雄介绍,今年部分果园已进入盛果期,预计总产量超200万斤。

地处榆林最西端的定边县,则走出了一条“散户抱团、合作社引领”的规模化发展之路。 2017年,定边县园艺技术推广中心开始规模化推广山地苹果种植,打造标准园示范基地、提升产后整理水平等,引导苹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运用科技手段着力提升苹果的产量与品质。目前,全县已发展山地苹果6000余亩,其中2000亩进入挂果期预计产量3000吨,产值超2000万元。“下一步,我们将从防抽干、防花期冻害、标准化管理、品牌打造、产品加工、机械化程度等方面发力,让苹果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支柱。”定边县园艺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刘如霞表示。

在政策的持续加持下,榆林山地苹果产业实现蓬勃发展。“十三五”以来,榆林新增优质山地苹果50万亩,面积突破百万亩,从事苹果产业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超过900户,整体收入达到百万元以上的村超过100个,提供与苹果关联产业就业岗位16万个,产业规模和效益均实现跨越式提升。

绿富同兴:黄土高原的“苹果振兴经”

榆林苹果产业,既是“经济账”,更是“生态账”。100多万亩果园大幅提高了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有效抵御风沙、减少水土流失、调节区域小气候,曾经的风沙源变成了“绿屏障”。

与此同时,榆林山地苹果2016年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风味浓、色泽艳、糖度高、口感好、硬度大、耐贮运”的特点深受市场青睐,不仅销往国内华东、华北、西南地区,还出口到东南亚、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陕北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加上滴灌技术、矮化种植技术、选果生产线等不断发展,就地卖出,销路不愁,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榆林苹果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苹果产业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四个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我市南部丘陵沟壑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榆林市果业发展中心主任李子民表示,未来五年,随着榆林50万亩新建果园进入盛果期,以及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的持续推进,榆林山地苹果产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将结出更多硕果,黄土高原的“脆甜之路”也将越走越宽广。

从黄土塬到毛乌素,从“沙进人退”到“果进沙退”,榆林用实践证明:苹果北扩不仅是产业的“北移”,更是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当红果压弯枝头,当沙丘披上绿装,一幅“绿富同兴”的画卷,正在黄土高原徐徐展开。

作者:记者 马腾 闫景 通讯员 陈喜云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小编

打 印】【顶 部】【关 闭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技术支持:米脂婆姨网络公司 陕公网安备61082702000111号 陕ICP备12009129号-1 Email地址:1483081441@qq.com
本站所刊登的米脂电视台、米脂人民广播电台及米脂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米脂融媒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2001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7420071新闻热线:0912-6212255 地址:米脂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信箱:mizhixinwen@126.com
米脂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2-621225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mizhixinwen@126.com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