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米脂县第二中学聚焦 “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劳动育人”的教育宗旨,结合县域小米金色增信校本德育体系,组织七年级全体学生开展秋季研学实践活动。全面贯彻了“五新铸师魂,五育树新人”的办学理念,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金秋割谷,体验农耕艰辛金秋米脂,谷满粮仓。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田间地头,聆听农人老师讲解谷子的生长周期和收割技巧。同学们渐渐掌握了割谷子的要领,剪刀在手中挥舞,将一株株金黄的谷穗割下,整齐地摆放成垛。
打场收粮,传承农耕文化
收割只是序曲,真正的交响乐在打谷场上演。打谷是谷物收获后的重要场地,通过碾压或敲打,使谷粒从谷穗上脱落,以便收藏和加工。
看,同学们手持木锨,将谷穗聚拢成堆。随着连枷有节奏的起落,金黄的谷粒如雨般迸溅、跳跃,发出噼啪的脆响,那是秋天最动听的音符。谷壳飞扬,粘在同学们的脸上、发间,他们相视而笑——这是劳动的“勋章”。在劳动的过程中,农民伯伯、老师还向同学们讲解了打场收粮的传统技艺和注意事项,让大家对这项农事活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探寻非遗,感受剪纸魅力
踏入高庙山村的陕北剪纸博物馆,这座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常氏庄园改建的艺术空间立刻吸引了同学们。通过电子屏,他们了解了陕北剪纸的发源与发展。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335平方米,设有横山山脉馆等14个主题展馆,收藏展示近5000件传统民间剪纸作品。
同学们通过复原的婚丧嫁娶等剪纸场景,领略到陕北剪纸在民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栩栩如生的场景剪纸细节精妙,仿佛置身真实场景。大家围在剪纸前观赏、讨论其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更直观地了解陕北剪纸文化。
研有所获,感受金色增信
同学们感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再是需要背诵的句子,而是掌心磨出的水泡,是腰间的酸痛,是目睹一粒米从田间到餐桌的漫长旅程。今天收获的,不止是农业知识,更是对劳动的敬畏,对自然的感恩,以及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他们心中满是对农耕文化和非遗艺术的全新认知,热烈讨论着一天的见闻,有的计划将剪纸技艺融入自己的手工作品,有的则表示要珍惜每一粒粮食,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农耕文化的尊重。
“把农业农村科学知识普及到中小学生中,是培养新一代热爱‘三农’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基础。”米脂县第二中学将持续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撬动第三课堂,以德育人,深挖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使年轻一代更深刻地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内涵;让知农爱农的情怀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推动农耕文化和非遗技艺在青少年中的传播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