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铭,男,1958年9月生,佳县坑镇倍甘村村民。 13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留下孤苦伶仃的兄弟俩相依为命,靠吃“百家饭”、乡亲接济帮扶长大成人。致富后他心怀感恩,默默回馈帮扶过他的乡亲们,曾获“榆林好人”“陕西好人”等荣誉。
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
张生铭13岁时,父亲病逝,彼时弟弟年仅8岁,大姐出嫁,母亲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为了照料一家人,他15岁来到佳县蟋镇,在建筑工地当小工,每天挣7个工分和4两小麦,与母亲、弟弟艰难度日。
不幸接踵而至,此后母亲也不幸离世,只剩下兄弟俩相依为命。他们蜷缩在破旧的窑洞里,同村的乡里乡亲见兄弟俩孤苦伶仃,时不时地给他们送点饭菜、衣物,他们靠着村民送来的窝头和旧棉袄熬过一个又一个寒冬。
在张生铭最艰难的时候,村里的父老乡亲给他们接济饭食、种子和衣服,并帮助他们干农活。张生铭在生产队干活时,不会整背子,一路上要乱三四次,既费力又误时。乡亲们言传身教,让他成为整背子的一把好手。有一次,张生铭家中断粮3天,粒米未进,兄弟俩只好摘树叶充饥,最后还是好心的二叔借给他二升高粱,让他渡过难关。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也是走东家借西家,艰难度日。“要不是当时村民的接济,我们根本就没有今天。”每每提及过去,张生铭感慨地说。
外出打工勤劳苦干
16岁的张生铭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足迹遍布本县的冯家岔、坑镇和山西等地,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留下了辛勤的汗水。
打工期间,张生铭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在烈日下打坝,肩膀被扁担磨出血泡;参与建桥工程,寒冬腊月也要泡在刺骨的河水中;帮助修建乡村小学,常常是最后一个收工的人。他不怕苦、不怕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23岁那年,在亲友的介绍下,他来到山西省永和县打工,第一年就挣了300元。这在当时来说,算是一笔很大的收入。
但张生铭一分钱也不敢多花。第二年开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盖了3孔石窑。为了早点备料,他常常五更起半夜睡,用车推拿肩扛。为了安装新门窗,他填好窑背后,再次外出打工,挣了400元,修了两架新门窗,最后用粗泥泥了一遍,贴了一下炕围子,就潦草住了进去。村民们被他的坚韧所打动,纷纷上门提亲。不久张生铭娶妻成家,彻底摆脱了特困户的生活。
如今,站在自家的院子里,张生铭常常对孩子们说:“人生没有白吃的苦,只要你肯干,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张生铭再一次驱车回乡,将满满一车年货送到曾经借他高粱救命的二叔家中。
在张生铭刚赚到第一桶金时,便采购了400斤玉米送到大姐夫家中,只因在他困难之际,距离20多里远的大姐夫经常给他们送煤、送粮,一送就是好几年。张生铭生活好转后知恩图报,每年给他2000元。同时,张生铭时刻铭记幼时借他高粱的二叔,每次都带着米面油等探望二叔,二叔说他:“你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如今虽功成名就,但张生铭时刻惦记着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父老乡亲,从1980年开始每年春节期间对老人们进行看望帮扶,从起初的每人2元、5元、10元、100元不等,再到200元、300元的毛毯、衣物、米面油等,慰问对象从本村扩展到邻村再到山西,个人累计捐款捐物约200万元。
40多年来,张生铭牢记诺言,不忘乡邻,热心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温暖感染着身边的人。面对新冠疫情,他为乡亲们捐赠口罩等防疫物资;面对破损严重的古建筑,他投资13万元保护修复古建筑;面对村里基础设施短缺,他新建修复了村文化广场、配置了老年活动器材,方便乡亲们进行体育锻炼,这一举动更加温暖了乡亲们的心。张生铭每捐出一笔善款,都是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深情诠释。他用纯粹的善意证明:真正的富有,是让善良在血脉中奔涌;真正的永恒,是用爱将瞬间熔铸成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