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疆瑜 庞亚飞) 初秋,走进米脂县的航天育种试验基地看到,田间铺设的喷灌带正洒着“蒙蒙细雨”滋润着被烈日炙烤的谷子,“我们从5月18日播种到目前为止,遭遇了连续的干旱,但是我们试验田里增加了节水喷灌设施,在谷子生长的三个关键期进行了三次的微喷灌补墒,所以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我们的谷子实现了正常生长,预计亩产能够达到300公斤以上。”米脂县农业农村综合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园艺师任树岗介绍说。
据了解,米脂县航天育种试验基地总面积120亩,主要承担谷子的品种选育和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共有早中晚熟谷子品种45个,在技术试验示范中,通过建立谷子膜侧栽培技术和微喷灌技术示范,探索旱作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新途径。同样在横山区雷龙湾镇的旱作农业示范田里,看着生机勃勃的谷子,农田主人李体斌说,大旱下庄稼长势这么好,都得益于水肥一体化滴灌措施。“如果种植大田的话,我这么多地浇水得四口抽水井四个人工,上了水肥一体化以后,这么多地我一个人就轻轻松松搞定了,而且特别省水,适合我们这个山地,水肥一体化技术确实不错。”李体斌说。
怎样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一直是我市旱作农业发展要突破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市依托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队,围绕榆林“4+X”产业发展,组建了八个产业服务团队,其中旱作农业小杂粮产业服务团队主要开展新品种选育、有机小杂粮基地建设和节水灌溉等一系列技术的示范推广,“今年我们的示范田没有受到干旱的威胁,这主要得益于旱作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示范运用,高效节水灌溉是榆林旱作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开展节水灌溉的示范推广,运用蓄水、保水、节水、节肥等技术。”榆林旱作农业小杂粮服务团队负责人武治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