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 时间:2020-03-24 10:15本报记者 郝彦丰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随着近日佳县、清涧、子洲最后3县宣告退出,榆林所有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这既是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新成果,也是当前全市继续奋战的新动力。 据统计,榆林目前还剩余贫困人口12815户18213人,确保这些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全部“清零”便成为我市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日前,记者从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获悉,今年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举措均已确定,广大扶贫干部正铆足劲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 战略定位: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 今年,我市继续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不摘”要求,坚定信心决心,全力推动全市脱贫攻坚整体工作走在陕西前列,确保实现“村村过硬、户户过硬、人人过硬”,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上率下,扛起政治责任。全市将深入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的责任,持续开展遍访行动;坚持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市级抓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县级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继续实行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联镇制度;充分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持续深化“三比一提升”活动,切实增强决战决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脱贫攻坚事关民生福祉。通过强化结果导向,我市持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对剩余贫困人口继续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提高帮扶成效。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面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 作战部署:强化分类施策和精准帮扶 在今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将进一步强化分类施策和精准帮扶,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等领域的工作力度,做到尽锐出战、决战决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实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工程,持之以恒发展苹果、蔬菜、羊子、马铃薯四大农业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小杂粮、中药材、林下养殖、核桃等特色种植养殖业,培育“榆林尚农”等公共区域品牌。实施贫困村集体经济提升计划,抓好264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建设20个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站点),建成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扩大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规模。 大力推进就业扶贫。继续抓好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工作和扬榆劳务扶贫协作,实现转移就业6000人;继续做好公益专岗、特设公益性岗位的开发、稳岗和管理工作,保持就业人数稳定在9000人左右;实施就业技能培训1700人次,鼓励贫困劳动力返乡创业,实现自主创业240人;探索建设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实训基地,每个贫困村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3至5人。 金融扶贫上,全面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做到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应贷尽贷;进一步发挥互助资金助力脱贫作用,最大程度满足会员户借款需求。社会扶贫上,深化扬榆扶贫协作,市级及相关县级主要领导到结对地区交流并召开联席会议,继续签订落实协作协议,突出产业帮扶;加强定点驻村联户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全面开展消费扶贫。此外,加大扶志扶智力度,引导贫困人口积极参与项目实施,总结推广扶贫扶志案例,持续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 巩固战果:保持现有脱贫政策整体稳定 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我市实行脱贫攻坚期内保持现有脱贫政策总体稳定,加强对摘帽县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求的督导,对已脱贫人口做到“结对不脱钩、监测不放空、政策不断档”,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修订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指导意见,建立健全户申请、村发现、乡报警、县录入、部门预警的实时监测体系,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人口进行动态监测,建立健全“市负责、县统筹、部门分类施策”的帮扶体系,及时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给予帮扶。 持续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对13273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力度;村镇安置点产业帮扶1800户,城区安置点就业创业帮扶7000户;完善31个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强贫困人口疫情监测防控,防止出现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在符合疫情防控条件下,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返程返岗、外出务工,妥善安置就近就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消费扶贫专项行动,防止农产品滞销积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