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米脂贫困户自主脱贫的故事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杨晓慧 周亚楠 艾仙姓 时间:2017-09-05 10:58

编者按: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等靠要”到“内生动力”……想要打赢这场精准脱贫攻坚战,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之外,更要激发贫困户内心深处的脱贫动力,增强其自主脱贫的信心和勇气,促使他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努力为改变现状拼搏奋斗。

    “靠人吃饭空米缸,下田流汗谷满仓。”在米脂,就有这样几名自主脱贫的贫困户,贫穷并没有吞噬他们的斗志,反而让他们浑身是劲儿。他们的脱贫小故事,不仅展示了自力更生的奋斗历程,也营造了脱贫光荣、自给自足的社会氛围。

80后李存周:农村也可以闯出一片天

    “每年回来,都能看到村里的新变化,现在的农村不一样了!”就是这些喜人的变化,让今年33岁的李存周决定留下来,不再外出务工了。“只要人勤快,农村也好着了。”李存周说。

    李存周是米脂县桥河岔便民服务中心七里庙村村民。从17岁开始,他就走上了外出务工之路,蒸过馒头、做过蛋糕、当过家电维修师傅……务工的地方从米脂到榆林,后来还去过内蒙古、深圳等地。李存周的父亲李长岩今年已经64岁了,而且是一名残疾人,母亲常新萍57岁,身体也不好,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比较艰苦,是村里的贫困户。“父母都老了,没人在身边照应,总是会担心他们,而且我外出打工也攒不了钱。”李存周说。考虑到这些因素,回家过年的李存周下定决心要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他的妻子告诉记者:“回村也挺好的,孩子放在老家不放心,带在身边又没法照料,这下都能兼顾了,而且我相信两个人一起奋斗,一定可以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既然决定留在农村,该干点什么成了李存周面临的首要难题。“像父亲一样继续种地,一年下来的收入可能都不够家里的开支,肯定不能脱贫致富。”左思右想后,李存周为自己谋定了养殖脱贫的道路。一方面,在2015年,通过扶贫政策,家里建了羊圈,而且有一只种羊,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养殖虽然辛苦,但效益也更好。说干就干的李存周当即用扶贫贷款的5万元买了20只羊,每天按时喂养,如今已经已翻了一倍,发展至44只。“我打算今年卖掉20只,预计能收入2万多元。”李存周开心地说。

    养羊的同时,今年3月,李存周又盖了猪圈,并买了24只猪崽,预计今年全部出栏。“这两天我正盘算着再买一批猪崽,喂到过年前出栏,也能增加收入。”李存周满怀信心地说。除了搞养殖,李存周还重新翻整了一些撂荒地,种上了玉米、西瓜、谷子、红葱等,有的用来喂猪羊,有的打算卖钱。

    既种植又养殖的生活,让李存周每天都很忙碌。“儿子回来以后,觉得家里有希望了,我自己干活都感觉更有劲了。”常新萍开心地说。

    在村里折腾了大半年的李存周一点都不觉得累,他一直计划着到年底先把政府的贷款全部还了。“国家的扶持政策好,那我们就要争气点,积极谋生路,早点过上好日子。”李存周说,现在自己搞小型养殖,积攒了一些经验,以后想建一个大型养殖场,干一番事业,彻底扎根农村。

桃农张秀艳:“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了”

    凌晨4点半起床,简单收拾吃点饭,匆忙赶到桃林里摘两筐桃,拿到村头的固定交易点卖桃……这是米脂县印斗镇马家铺村农民张秀艳的日常生活。农历5月以来,她一个人每天穿梭于桃林与市场之间,生意好时,一天要往返好几趟,这样的日子还将持续至农历7月底。“我这一年的收入就靠卖桃的这段日子挣呢,习惯了就不觉得辛苦了。”张秀艳朴实地说。

    今年55岁的张秀艳是该村的贫困户。过去的她,一直靠天吃饭,家里的15亩地都种的是玉米、马铃薯、谷子等传统农作物,一年下来的收入还不够家里的日常开支。2013年,恰逢村里开始集体栽植桃树,看到其他栽植桃树的村民效益还不错,张秀艳和丈夫也栽植了300多棵桃树,期盼通过种植桃树脱贫致富。

    不幸的是,张秀艳的丈夫在栽上桃树不久后,在医院检查出骨髓瘤,一年以后便去世了。“桃树栽活了,人却没了,还有什么意思。”回忆起当时的情境,张秀艳显得有些伤感。失落了一段时间,张秀艳重新打起精神,将注意力都放在桃树的日常管理上。每天早上天一亮,她就跑到桃树地里,中午回来吃个饭,休息一下,下午继续去地里,一直忙到天黑才回家,一年四季都如此,忙得团团转。“从正月开始,桃树就要经过修剪、追肥、打药、疏花、疏果、锄草、采摘等步骤,而且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干活,就要比别人更勤劳,才能管理好桃树。”张秀艳说。虽然每逢桃树剪枝时,她一个人又拉又剪,不仅辛苦,效率还低,但即便如此,她也从来没有放弃。

    经过几年的精心管理,埋头苦干的张秀艳终于迎来了桃树的盛果期。去年她通过卖桃收入了近2万元。“以前家里米、面、油、衣物等吃穿用度都不充足,现在再也不用为此发愁了。”张秀艳高兴地说。因为前些年的辛劳,再加上年龄所致,张秀艳也被脊椎增生、腰间盘突出等病痛缠身。今年,她自己只管理80棵桃树,其余的都外包了出去。“今年桃子都卖完,估计能收入4000多元,再加上种植农作物的补贴等,我完全能养活自己。”张秀艳说。

    马家铺村红桃“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不仅让贫困户张秀艳增加了收入,也让全村人受了益。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发展红桃产业,去年全村红桃产量达110万斤,收入350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申俊才介绍,近年来,村里成立了红桃产业专业合作社,申请通过了“米脂红桃”品牌认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绿色认证,并统一制作了以“马家铺桃”为标识的果品包装箱。如今,马家铺桃享誉全县,并畅销榆林、佳县等市场,已成为村子发展的主导产业。

    现今,张秀艳又计划利用扶贫项目资金购买一个喷雾机和一台水泵,使打药、浇水更方便一些。“我自己承担30%的费用,剩下的政府补贴,节省了不少钱,很实惠,有政府的帮助,我一定能够脱贫致富。”张秀艳憧憬说。

庄稼人李自武:“‘订单农业’让我增收2000多元”

    “这段时间雨水多,地里长出来不少杂草,得好好锄草。”看着长势良好的谷子,李自武充满干劲。天一亮他就来到地里干活儿,累了就歇歇,不累了继续干。每天中午别人睡午觉的时间,他都不回家,继续在地里干活。“就我一个人干,要比别人勤快些才行。”李自武说。

    今年61岁的李自武是米脂县桃镇桃镇村的贫困户,家里4口人。他本人是二级残疾,妻子也常年有病,两个儿子一个智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另一个外出务工了。他们常年以种地为生,日子过得很拮据。2016年,李自武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首先利用政府补助的5000元扶贫资金,自己又拿出些钱,购买了一辆三轮车。“年龄越来越大了,感觉把粮食从地里背到家越来越困难,买个三轮车方便多了。”李自武说。据了解,去年,桃镇共安排贫困农户生产发展项目资金22万元,购买农机具212台,有效解决了农户劳力不足的问题,解放了生产力。

    “一共就种15亩的地,玉米、马铃薯、谷子等赶上年头不好,一年下来不仅不挣钱,还可能赔钱。”李自武举例说,2015年,谷子价格低,一斤1元多,他的30多袋谷子只卖了几千元,都不够种地投资的钱。

    李自武的情况在桃镇并非个例。盛产小米且米质优良的桃镇,谷子的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然而“好又多”的背后却是“谷贱伤农”的恶性循环,对于贫困户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2016年2月,陕西青创联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桃镇镇政府签订了500吨小米订单农业项目,挑选小米品质和产量最优的桃镇作为谷子种植示范基地,申请了基地农产品自有品牌——“桃花峁”小米。桃镇全镇20个村3399户,基地种植户1148户,种植面积4922.8亩,实现了村级基地种植全覆盖。其中,贫困户380户,种植面积1647.9亩。秋收后,该公司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基地农民种植的谷子。仅此一项,即可帮助贫困户增收195万元,户均增收5100元。

    “订单农业真好!算下来,我多增加了2000多元的收入。”李自武乐呵呵地说。去年谷子市场价每公斤2.2元,收购价每公斤2.7元,卖了40袋谷子的他收入了1万多元。今年,该公司继续与桃镇签订了500吨小米的“订单农业”项目,提前为贫困户解决了销路。如今,一心扑在庄稼上的李自武,就想着怎么能管理好,争取秋收时提高产量。

    “现在政府的扶贫政策这么好,我自己也要加把劲,相信以后一定会把日子过好。”谈到未来脱贫计划,勤劳朴实的李自武又有了新想法。除了继续种好谷子,明年,他想争取政府的扶贫项目资金,购买10多只猪崽,多渠道增加收入。

 

返回米脂新闻首页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