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非遗齐亮相“好戏连台”年味浓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郭奋军 刘雄飞 时间:2017-02-16 10:50

 

扭秧歌 刘雄飞摄

    从街巷到广场,从古城到新城,从县城到农村,扭秧歌、唱民歌、吹唢呐、抬花轿、打腰鼓、扳水船……春节期间,米脂县到处欢歌笑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这是以“乡愁”“年味”为主题的“陕北榆林过大年”米脂篇之重要活动内容,也是该县唱响“米脂育大美,窑洞观千年”全域旅游品牌而精心策划的系列文化活动。

 

扳水船表演 杜海斌摄

火红秧歌闹新春

    从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米脂婆姨秧歌队、传统秧歌队、现代秧歌队、近代秧歌队、老秧歌队、腰鼓队等六支秧歌代表队轮番过街表演,并于每天中午在米脂貂蝉广场集中进行场图表演。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和唢呐伴奏,各支秧歌队的表演热烈欢腾、气势恢宏,吸引了全城老百姓争相观看。

    秧歌在米脂久传不衰。它的起源与古代祭祀、戍边军旅庆功形式和农民欢庆丰收“手舞足蹈”有关。米脂县志(光绪版)载:“立春前一日,迎春乡民扮杂剧唱春词。”米脂县志(民国版)载:“秧歌又名阳歌,言时转阳春,歌以乐之。”清代以来,米脂人新春闹秧歌已成习俗。

    米脂人热情豪放,喜欢闹秧歌,善于扭秧歌,秧歌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米脂县志(1993年版)载,新春佳节,各村镇爱好“红火”的打头人自动聚会,商议办社火。秧歌队30至50人不等,队员穿红着绿,涂脂抹粉,执扇舞绸,在伞头导引下“走场”,摆成种种图案队形,有“枣核子开花”“蒜辫子”“大蝴蝶”“秦王乱点兵”“海底单葫芦”“单天地牌”等200余种。秧歌美在“扭”,妙在“活”,足踏鼓点,臂舒腰闪,动作洒脱活泼。2014年,“米脂大秧歌”被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长枪短炮齐聚焦   杜海斌摄

窑洞古城展神韵

    2月7日,李自成行宫壮观巍峨,古色典雅;广场上嘉宾云集,鼓乐阵阵,中国·米脂窑洞古城国际摄影周暨走进米脂旅游摄影采风活动在李自成行宫隆重开幕。大气磅礴的腰鼓队、端庄俊美的米脂婆姨秧歌队、诙谐逗乐的花轿表演队轮番上演,摄影爱好者纷纷架起“长枪短炮”畅意取景拍摄,使米脂春节的“年味”更加浓郁。

    该活动吸引了北京、内蒙古、山西及榆林本地的近千名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一连数日,人们在盘龙山下、李自成行宫内、窑洞古城的街巷里,用相机或手机记录着米脂窑洞的历史沧桑,品味千年古县的魅力神韵。

    米脂窑洞古城位于米脂县城东南,占地面积达2.4平方公里,始建于北宋初年,历元、明、清和民国四代修缮扩建,是一座逾越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堪称陕北历史遗存的活化石。2014年,米脂县被联合国地名组织中国分部命名为“千年古县”。近年来,米脂县立足县域资源禀赋,提出全域旅游的构想,重点打造“一城两沟”,真正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希望摄影艺术家和广大摄影爱好者用敏锐的视角、多彩的镜头,将神奇米脂的独特魅力和米脂人民的热情好客展示推介给全国人民。”市政府副市长、米脂县委书记王国忠说。

    以摄影为纽带,该县举办了7场以中国摄影金像奖历届获奖作品为主的系列摄影展览活动,共展出作品1758幅。

 

打铁花 马媛媛摄
 
锣鼓唢呐闹新春 杜海斌摄

“非遗”展演惊艳绝伦

    高亢嘹亮的音色,婉转动听的旋律,在米脂窑洞古城国际摄影周开幕式上,一支唢呐队的精彩表演吸引了游客的眼球。这是当地知名的唢呐班子,数十名唢呐艺人身穿传统“陕北汉”服装,头上挽着“羊肚子”手巾,一齐奏响传统唢呐曲牌,让人们尽情领略了一回传统民间音乐的魅力。

    为了传承和保护好这项民间音乐技艺,米脂县把唢呐展演作为每年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种纯民间器乐艺术,米脂唢呐音乐曲牌丰富、风格各异,以其音乐的人民性以及自身的艺术价值彰显着极强的生命力,至今已传沿数百年,形成独具风格的米脂唢呐音乐。

    米脂唢呐音色明亮,音量洪亮有力,凡节日、庙会、婚丧、祝寿,以及合龙口、贺新居、做满月,都要请“吹手”助兴。2006年5月,绥米唢呐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米脂,还有一项流传久远的民间文化绝活,那就是铁水打花。今年正月十四、十五晚上,在米脂城北无定河堤,三家打花师傅连环上阵打铁花。匠人师傅将砸碎的生铁装入坩泥锅中,通过高温将生铁熔化成沸腾的铁汁后,打花者从坩泥锅中舀出铁水,倒在一块木板的湿锯末窝里,然后平端着木板迅速远离人群,跑在一块宽阔的空地上,打花者将铁水与锯末向上抛起一段距离,在铁水还没有洒落的瞬间,用木板将铁水猛地击打在空中。顿时,在黑暗的夜空中,铁花像金蛇飞舞,流光溢彩,从高处倒悬坠落如火山喷发,火花稀落之时又如火树银花,场面甚是壮观。

    “铁水打花”又叫打铁花,是米脂县一种独特的民间花会活动形式,被视为一种古老的烟火。铁水打花最初是道士祈福禳灾、驱邪镇宅的法事活动,请来民间金、银、铜、铁、锡五色匠人造访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将铁水打散开来,以祭奠他们共同的祖师——太上老君。到北宋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曾在陕北地区广泛流传。打铁花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近几年,为了大力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米脂县每年在元宵节期间,邀请打铁花艺人在南河滩、无定河畔进行表演,使这项近乎失传的民间文化技艺逐渐受到关注,并于2011年申请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西沟村打场表演 杜海斌摄
 
柳家洼村腰鼓 刘雄飞摄

民俗活动异彩纷呈

    米脂高西沟村的民俗表演、杨家沟村的革命红歌、柳家洼村的桃花争春……春节期间,一场场热热闹闹的民俗文化活动在该县各乡镇精彩上演,甚至吸引了周边县乡群众前来观看。

    正月十二,米脂县气温降至零下十多摄氏度,异常寒冷,但在高西沟村开展的传统迎亲仪式却红火热烈,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争相取景的焦点。村民自编自演的打夯表演,再现了上世纪50年代高西沟征山治水修田打坝时的情景;打场表演则呈现出陕北农民生产劳作丰收喜悦的生活场景。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五哥放羊》……2月8日,在全国历史文化名村、革命圣地杨家沟村飘来一首首熟悉的红歌旋律。唱红歌闹新春是该村民俗文化活动的鲜明特色。此外,陕北大秧歌、陕北说书、陕北民歌、地方小品等丰富多彩的节目也精彩上演,让现场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2月9日,米脂石沟镇柳家洼村奉上了一场精彩的乡村文化盛宴,扭秧歌、唱民歌、打腰鼓、剪纸、陕北说书……吸引了众多游客。相比精彩的民俗文化表演,更吸引人的却是该村盛开的一株株鲜艳夺目的桃花。室外天寒地冻,大棚里的桃花却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大有争春之意,令现场游客流连忘返。

 

 抬花轿 刘雄飞摄

返回米脂新闻首页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