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思想武器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 军 时间:2018-09-17 11:36
      内容提要: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深刻阐述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大问题;强调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统领扶贫开发工作;强调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推动扶贫开发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扶贫开发,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将我国扶贫开发理论和实践提升到新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这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日益彰显出巨大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坚持与发展,是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逻辑起点。
  帮助困难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题中应有之义。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这体现了强烈的宗旨意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浓厚的爱民情怀,要求我们从贯彻党的宗旨、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高度来认识扶贫开发工作。只有让包括困难群众在内的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人民群众才会真心拥护和支持我们,我们党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考验,社会和谐稳定才有牢固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以区域为对象的扶贫战略,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促进了大规模减贫;但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扶贫对象不够精准、返贫率较高、政策效果持续性较差等问题凸显出来。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强调将扶贫对象由过去的区域转向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这是对既有扶贫模式的重大突破。之后,习近平同志多次对精准扶贫作出重要论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提出“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深刻阐述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大问题,为转变扶贫开发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思路、提升扶贫效率指明了方法和路径。
  扶持谁。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只有把最贫困、最需要扶持的人精准识别出来,才能提高有限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只有把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精准识别出来,才能找准贫根、靶向治疗。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和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的政策措施,有效提高识别精准度,对贫困人口分布、贫困状况、致贫原因等情况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掌握,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坚实基础。
  谁来扶。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并要求“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推动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逐渐建构起一套上下联动、环环相扣、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生动局面,有力保障了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怎么扶。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他还强调,“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与传统扶贫模式相比,精准扶贫强调从贫困户的需求出发,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措施,推动扶贫资源配置与帮扶对象需求无缝对接,体现了扶贫开发工作由传统的“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扶贫效率。
  如何退。习近平同志指出,“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要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的标准、程序等。贫困退出机制的建立,完善了扶贫开发工作环节,大大提升了脱贫质量。
      以新发展理念统领扶贫开发工作
  习近平同志强调,“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为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扶贫开发工作、积极探索贫困地区持续健康发展新路子、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指明了方向。
  关于创新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扶贫机制和扶贫方式”。要以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扶贫模式转型,从传统的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将创新发展融入到常态化、制度化的扶贫工作中,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关于协调发展。习近平同志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要以协调发展理念推进扶贫资源整合,加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经济协作等方面的衔接与协调,提升区域整体脱贫能力。
  关于绿色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扶贫开发要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要以绿色发展理念确保扶贫开发可持续,积极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创新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异地扶贫搬迁等脱贫模式,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让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关于开放发展。习近平同志倡导世界各国“携起手来,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要以开放发展理念拓宽扶贫思路,大力吸引国内外产业、资本、人才等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加强扶贫开发经验的互相学习交流,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关于共享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要以共享发展理念确保扶贫成果惠民,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完善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让贫困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
  智和志是内力、内因,脱贫攻坚必须坚持志、智双扶。习近平同志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他还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这深刻阐明了内源扶贫的工作方向和重点,有力推动着我国扶贫开发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关键在于加强教育培训引导,促使贫困人口不甘贫困、提高素质,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近年来,各地探索出脱贫攻坚讲习所、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惠农积分超市和校企联合培训等创新举措,通过宣传引导、教育扶贫、典型示范、制度约束、物质激励等方式,把扶志和扶智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移风易俗,弘扬讲求诚信、自力更生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苦熬不如苦干”“脱贫光荣”的观念,振奋脱贫致富的精气神,提升脱贫致富的能力。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习近平同志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扶贫开发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协同作战、合力攻坚。
  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要充分激活市场主体。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以及贫困户的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引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同时,要善于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在组织社会扶贫资源、实现扶贫产品产销对接、承接政府扶贫职能转移、推进扶贫社会化等方面,社会组织具有独特优势。要支持社会组织加强能力和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减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习近平同志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要坚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过程体现党的领导,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严格落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选好配强贫困村“带头人”,不断夯实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
      (作者为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

  

返回理论园地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刘祖晟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