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海绵城市如何让我们“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榆报 时间:2015-10-22 16:58“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源自《诗经》的这组佳句形象描绘了古关中平原的湿地风景。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以气候宜人著称,西安更曾经拥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 但在时代变迁中,关中平原受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河流水量严重枯竭,甚至一度出现水荒现象。如今,在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陕西西咸新区“引水润城”,正为人们恢复古关中平原“八水环绕、湖光山色”的景象。 对于过去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形成的水体破坏,西咸新区努力进行生态修复,先后启动了区域内渭河、沣河、泾河综合治理工程,使其恢复行洪、蓄水等生态功能。 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说,西咸新区利用区内山川河流、104平方公里大遗址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构建城市绿色基底。新区仅有三分之一的面积用于城市建设,三分之二划定为农田、生态用地等禁建区。 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规划图上,一条6.8公里长的绿色长廊从城市规划核心区穿城而过,显得格外醒目。 “我们将中央雨洪系统植入城市绿廊,整体下穿城市道路,构成‘海绵城市’体系。大雨时如果雨水来不及在路边花坛和绿地收蓄,就会通过排水管进入中央雨洪系统,实现区域性雨水汇集、净化、调蓄、溢流功能。”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说,“说白了就是设置了未来城市的净化空气和水质的‘绿肺’和‘绿肾’。绿廊既是城市绿色景观带,又是城市雨洪调蓄系统,还是动物迁徙、城市通风的重要通道,广大市民的休憩氧吧。” 视线转到大西南,正在创建中的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贵州省贵安新区内,梯田、茶园和樱花林交错随山势起伏,湖畔小憩,让人忍不住想扎进清澈的湖水里畅游。生态高度敏感的喀斯特山区呈现一派山苍木秀、水活石润的田园气息。 丰富的天然“海绵体”、建立一体化的海绵城市体制机制、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规划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开发模式,是贵安新区建设“会呼吸的生态新城”的四大优势。 贵安新区规划建设局负责人周鑫杨说,新区内有109条中小河流、5个主要水源湖库,湿地面积占24%,地表河流域面积占80%,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必需的“海绵体”。新区坚守保护好山水湖村等原生态要素的底线,提出让山头、河流、湖泊、水塘、地下泉眼都成为珍贵“名片”,是从传统城市改造自然到海绵城市顺应自然的必然要求。 西咸新区和贵安新区不仅海绵城市相关建设全面铺开,还不约而同把目标定位于“让城市回归自然,使水源得以涵养,使田园得以保存”。 贵安新区规划构建了“五区为底、八廊通联、山城相嵌、景观通贯”的生态绿地系统,采用组团式空间布局,不“摊大饼”,只“蒸小笼”,探索山水城融合、产城景互动、文化特风貌新、生态美百姓富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建设中的西咸立体城市规划在建筑的室外天台和屋顶植绿种菜,打造屋顶农业和垂直农场,把田园搬入城市。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沣西新城丝路风情镇,在4个小镇组团围合下,城市中心保留了2070亩的农田和一个原始村庄,未来将实现“人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田中”的景象,“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将近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