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南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中共国家文物局党组 时间:2015-01-13 09:5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相继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多次就文物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时期文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000年中华文明,是人类文化河流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命脉,是世界历史长河中最为灿烂辉煌的一部分。中华文明以其绵延不绝的唯一性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升国民素质,振奋民族精神,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样离不开中国历史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时代价值的新阐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实现文化复兴、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才能彰显其当代价值,激发其时代活力,使之永续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工作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下定决心,舍得投入,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该修则修,该用则用,该建则建,做到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正定古城保护批示,要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针对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保护维修工程批示,要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要求,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做好文物工作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立足于保、保用结合的理念。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历经数千年硝烟战火、自然损坏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我们必须深怀敬畏之心、自豪之情、历史之责,切实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坚持真实性、完整性、最小干预的原则,传承其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物也是国史、党史、民族史的生动教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资源,必须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教育功能和公共文化服务作用,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统筹,在保护中加强利用,在利用中促进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由来已久,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传承文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城镇化要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在城镇化建设中不存在文物保护要为城镇化让路的问题。文物保护要符合城镇化的发展规律,不论乡村还是城镇,保护历史传统建筑也要尽量满足原住居民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需求,有利于环境改善和生产发展,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发,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意义。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博大胸怀和宏伟志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继承与扬弃、坚守与创新的辩证思维。文物工作要积极回答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深入研究和充分阐释各类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文物说话,讲中国故事,围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需要,创新文物保护维修与展示利用的技术和手段,努力实现文物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互鉴的传播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世界和平。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待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理念,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蓬勃生命力的坚定自信和高远追求。文化如水,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尽管因环境影响而程度不同,但总的讲都是流动的、开放的。珍贵文物既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不朽见证,更是中华文明传播发展的互通桥梁。文物工作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服务,与时代互动、与世界互动,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彰显弥久不衰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饱含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饱含了对文物工作的亲切关怀,是我们党新时期发出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度重视文物工作的新信号和动员令,是指导我国文化文物事业发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身体力行、一以贯之,为各级党委政府负责同志、文物工作者和全社会作出了表率。全国文物系统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指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切实担负起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神圣职责,切实发挥文物资源服务国家大局、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切实推进文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努力实现文物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返回理论园地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