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郭磊 杨镒泽 时间:2025-07-25 16:39“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作风建设之于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性意义。从延安作风的凝练,到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的革新,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作风建设作为党的生命线,在历史传承中锚定初心,在时代创新中锻造品格,为百年大党永葆青春活力提供了关键密码。 立党兴党的“根”与“魂” 延安孕育了影响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延安作风。它既是党在艰苦环境中淬炼出的精神品格,更是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根”与“魂”。 实事求是,是延安作风的思想基石。党在延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使党在历史转折关头总能拨开迷雾、校准航向,成为破解时代难题的思想灯塔。 人民至上,是延安作风的价值底色。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到“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的群众立场,党与人民形成了“鱼水深情”。这种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作风,让党在烽火中筑牢无往不胜的根基。 艰苦奋斗,是延安作风的精神标识。南泥湾的荒山上,八路军战士开荒种地,这种“小米饭”中涵养的奋斗精神,既是战胜物质匮乏的生存智慧,更是党永葆先进性的精神基因,至今仍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 新时代作风建设的“破”与“立” 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新时代,作风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既彰显了对延安作风的传承,更体现了新时代的创新精神。 破形式主义之弊,立求真务实之风。针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顽疾,中央八项规定直指“文山会海”等痛点,推动“少开会、开短会”“轻车简从下基层”成为常态。如今,“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被清理,这种“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的作风,正是延安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时代的创新实践。 破官僚主义之疴,立人民至上之基。从“门难进、脸难看”到“最多跑一次”,从“干部围着会议转”到“脚步丈量民情”,中央八项规定以“钉钉子”精神破解脱离群众的官僚作风。领导干部“蹲点调研”听民声,“接诉即办”解民忧,“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延安作风在实践中焕发新生。 破享乐奢靡之垢,立艰苦奋斗之本。“管住公款消费的钱袋子,刹住人情往来的吃喝风”,中央八项规定以“铁规矩”遏制享乐主义。公款旅游、违规收礼等现象得到根本扭转,“勤俭节约”不再是口号,“光盘行动”成为社会共识。这种“小米饭”式的朴素情怀,在新时代转化为“过紧日子”的政治自觉,让艰苦奋斗的延安作风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从延安窑洞里的“油灯”到新时代的中央八项规定,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兴衰成败。破除积弊,树立新风,这场自我革命为百年大党注入不竭生机。 (作者分别系西安财经大学讲师、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