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来源: 作者: 时间:2024-10-15 10:28“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十年来,陕西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戏剧、电影、文学、音乐等诸多领域出新出彩,荣获梅花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金鸡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大奖,创造了陕西文艺新辉煌。 通过一部部优秀作品,陕西故事得以真情讲述、时代风貌得以充分展示,陕西文化品牌更加响亮、陕西形象更加生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从传统里汲取营养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还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陕西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10月7日至10日,由西安三意社创排的大型新编秦腔历史剧《无字碑》,在西安开元大剧院进行首轮演出。这部百年剧社历时6年打造的秦腔大戏,赢得了全国戏剧行业的瞩目。 中国剧协副主席柳萍感慨:“这部戏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音乐、唱腔都还原且充分尊重地方戏,让秦腔的本真在舞台上呈现。各个行当都很出彩,体现了百年老社的整体水平。虽然是新戏,但可以看出剧组上下对古老剧种的致敬。” 新时代的陕西戏剧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今年7至10月,“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在北京举办,全国40部舞台艺术作品入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是唯一入选的秦腔剧目。该剧自首演以来,已在西安、榆林、铜川、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热演50余场,并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 近年来,省戏曲研究院先后创作排演大型原创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新编秦腔历史剧《关西夫子》等精品剧目,复排现代戏《西京故事》《迟开的玫瑰》,复排移植《长坂坡》《铡美案》等剧目,新排武戏剧目《刀劈三关》《小商河》等,荣获田汉戏剧奖等多个重大奖项。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陕西《路遥》《长恨歌》两台演出入选2023全国演出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十大精品演出项目名单。话剧《路遥》2021年出品以来,先后在40余个城市演出近140场,惠及观众13万余人次,并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公演至今累计演出5362场,观演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 在创新中走向辉煌 进入新时代,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 近年来,网络微短剧因节奏快、反转多、剧情爽爆火出圈。《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的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短剧市场规模为3.68亿元,2023年升至373.9亿元,增长超过100倍。 2023年的全国微短剧中,60%以上出自陕西,西安团队承制的短剧作品更是占到整个短剧市场爆款量的80%。西安也有了“短剧之都”的美誉。 9月23日,“丝路繁星”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西安举办。会上举行了“繁星计划”共建平台启动仪式和全国微短剧研究评价中心揭牌仪式,发布了“十大文旅微短剧”“十大文旅知名度提升案例”“繁星指数”评测报告等。 今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鼓励“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陕西《南辕北辙的我们》《铜雀阁》等项目成功入选。 不仅在新兴微短剧领域,陕西在电影领域也取得耀眼成绩。 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石香莉介绍,2023年,陕西电影备案立项328部、拍摄完成76部,年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排名西部第一;12部影片登陆全国院线,24部影片在CCTV6黄金档播出;《树上有个好地方》《拨浪鼓咚咚响》等电影获得国内外大奖33项,包括“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创历史之最。今年上半年,陕西电影公映5部、播出24部,16部获国内外大奖,彰显了昂扬奋发的创作氛围和不俗的创作生产实力。 陕西电影深入推进科技与文化艺术融合发展,“汉语电影内容AI辅助创作平台”正式发布,首批XR电影《大话西游》《龟兹乐舞》《梦回延安》《石峁之谜》《雁塔飞花》项目亮相,“消失的法老”等体验项目火爆出圈,陕西影视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从人民中获取力量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作家柳青在皇甫村蹲点14年,创作了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成为当代现实主义题材的经典之作。 多年来,省作协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工作机制,先后选派35位作家到基层挂职、定点深入生活。管好用好中国作协在西安市、商洛市设立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同时设立一批陕西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践点,鼓励引导各地建设文学创作基地,承办多项全国性文学活动,构建全国知名作家与省内作家交流常态化平台。 在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旁、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在秦岭南坡牛背梁、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等地,都留下了陕西作家的足迹和笔墨。 2014年,阎安的《整理石头》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首奖,穆涛的《先前的风气》获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2017年,党益民的《雪祭》获“五个一工程”奖;2018年,弋舟的《出警》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2019年,陈彦的《主角》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2021年,叶广芩的《耗子大爷起晚了》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022年,陈仓的《月光不是光》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钟法权的《张富清传》获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赵韦的《国家至上》获“五个一工程”奖。目前,陕西作家荣获54个国家级重要文学奖项,奠定了陕西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 2023年是“陕军东征”30周年。在中国小说学会公布的年度中国好小说5部长篇小说名单中,陕西作家独占4席。4部作品分别为陈彦的《星空与半棵树》、贾平凹的《河山传》、陈仓的《浮生》以及周瑄璞的《芬芳》。 此外,省作协积极打造“陕西文学周”“送文学下基层”“柳青书屋”“作家回家”“小文学陕军进作协”“雨润三秦·书香为伴”等品牌,将优势资源下沉,年均开展活动约200场,文学成果惠及三秦大地。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陕西文艺家们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记者 师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