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向“新”向“质”而行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来源:未知 作者:朱婵 时间:2024-06-12 15:16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陕西具备创新资源富集、创新主体多元、创新生态活跃等优势,如何团结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努力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记者对省科协负责人和专家学者进行了专访。 访谈嘉宾: 陕西省科协常务副主席 李肇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李赞 问: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环。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肇娥: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省科协发挥好科学共同体功能,围绕创新型人才、战略科学家培育、引进和使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在引进人才方面,2024年,我们开展了“全国学会汇三秦”行动,目前已引入全国学会及专委会相关学术、科普活动31项,通过引进国家级高端人才资源,持续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科创新动能。同时,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目前已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67家、专家工作站39家,引进院士96名,攻关项目667个,转化成果462项。 在人才培育方面,我们打造具有科协特色的人才举荐通道,推动战略科学家成长。推荐陕西省2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45人获创新争先奖状,3名个人2个团队获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获奖数量居全国前列;打造“陕西青年科技奖”品牌,共评选产生946名获奖人员,推荐73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其中许多人已经成长为省内甚至全国的科技领军人才;实施“青年人才托举计划”,每年支持200名有较大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32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帮助他们在创造力黄金时期作出突出业绩。 在打造创业平台方面,我们创办省科协年会,助力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省级学会每年举办学术交流活动700余项,繁荣学科发展,推动原始创新。省科协开展“百会百校助千企”行动,实施会企校企协作项目35个,解决技术难题50余个,服务企业180余家;连续8年组织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427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落地,同时组织开展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创新方法大赛等,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问: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您对加强人才培养有何建议? 李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校要坚定走好新时代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承担起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任。 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活水,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为后续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发挥好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固本强基。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教育孕育人才,人才是突破技术难题、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的关键,国家支持教育、科技事业,从而实现“1+1+1>3”的协同聚合效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之一,将课堂教学模式演变为课堂与实践教学联合培养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企业、行业院所的前沿科研攻关项目中,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全闭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问题导向。要坚持“四个面向”,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夯实人才基础。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我们已与全国7所高校探索建立了“四电四邮”合作与发展创新机制,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工程创新平台,成立“一带一路”电子信息类高校创新联盟,打造电子信息领域聚才、引才、育才新平台。 问: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方面,您有何建议? 李赞: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基础研究,通过基础研究、关键环节、源头技术等方面的革命性突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高校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统筹,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在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挖掘对应的潜在科学问题,一旦实现临界点的突破,就能产生巨大力量,产生颠覆性创新突破。 厚植科技创新沃土。一项科研成果从无到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鼓励科研人员坐得住“冷板凳”,改革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评价标准、支持方式,打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特别是要重视青年人才培养。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聚焦信息时代和未来产业,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经济发展对创新的需求日趋迫切,仅靠单一学科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要加大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背景的拔尖人才。 问:针对发挥陕西科教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科协系统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着力? 李肇娥:促进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相互适应,需要产业链与创新链更好结合。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具备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连接着各类创新主体。 下一步,陕西省科协将以服务发挥秦创原总平台和“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为重点,以高校学会为主体,探索校企、会企融合,开展“百会百校助千企”行动,促进学会、高校创新资源下沉地方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助力企业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智力支撑,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国家级创新资源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向省内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以市场为主体,筹备召开陕西省技术交易大会,发挥科协系统枢纽作用,搭建全国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展示省内外的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等,促进成果转化。 同时,省科协将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抓牢服务科技人才这个关键,促进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科技咨询,努力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推进国际民间科技交流合作中发挥骨干组织作用,通过深入实施弘扬科学家精神“五个一”工程、“科技人才”选育工程、“四链融合”示范工程、“学术引领”品牌工程、“科普三秦”提升工程、“科技智库”赋能工程等六大工程,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科协力量。(记者 霍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