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向新尽朝晖——纪念西安解放七十五周年

来源:群众新闻 作者: 时间:2024-05-20 11:06

5月,西安城墙永宁门上微风拂面,风和日丽。不少游人登上城楼,极目远眺——道路四通八达,高楼鳞次栉比,护城河波光粼粼……厚重的历史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共同见证着一座千年古都75年的沧桑巨变。

永宁门见证了千年古都改天换地的伟大历程。1949年5月21日,人民解放军在西安城墙永宁门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入城式。数十万西安人民走上街头,敲锣打鼓,高呼口号,热烈欢迎人民子弟兵进城,庆贺古城的新生。

伴随着全国革命胜利的滚滚洪流,1949年5月20日,古城西安完整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驱散了发展征途上的阴霾,拉开了“建设人民的新西安”的时代大幕,开辟了朝气蓬勃的历史新纪元。

1949年5月21日,第一野战军第六军举行入城仪式,解放军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

解放

千年古都迎来涅槃重生

时间回到1949年,解放战争各个战场捷报频传,向胜利进军的号角响彻全国。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奋勇前进,解放全中国。

在陕西,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摧枯拉朽般将战线从陕北推向渭北,对西安形成大军压境之势。

“当时,‘打到西安去,活捉胡宗南’已成为全军的战斗口号。”时任第一野战军第六军军长的罗元发在回忆录中写道,“‘五一’过后,我和陈海涵参谋长到各团检查整训情况,来到十六师四十六团驻地时,老远就传来一阵嘹亮的歌声:挺进,挺进!向大西北挺进!千百万受苦受难的同胞在等待我们……”

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西安守敌出现弃城而去、退守汉中的迹象。

1949年5月11日,探明敌情后,第一野战军决定发起陕中战役,进军西安,随即在高陵一带撕开了一道防线缺口,继而占领咸阳,夺取渭河北岸阵地,为横渡渭河、解放西安创造了条件。

面对守敌炸桥毁船、封锁河岸的情况,5月20日拂晓,第一野战军第六军在密集火力的掩护下,全线强渡渭河。

5月20日11时许,解放军进抵安定门;12时许,红旗插上钟楼楼顶,高高飘扬;14时许,古都西安被人民解放军完全控制,罗元发等随同部队进驻古城,西安解放!

5月21日,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西安举行了入城仪式。浩浩荡荡的入城大军,军容整齐,威武雄壮。各大中学校师生与市民一起走上街头,高呼口号,热烈欢迎。

5月24日,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

5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

5月26日,中共西安市委在西安召开第一次会议。

……

西安电信局职工开展护局斗争(图为原西安电信局营业部)。

火红的5月,古城在激荡,人民在沸腾!

重获新生的西安,百废待兴,迅速完成广大城乡接管工作,荡涤“污泥浊水”,恢复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揭开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五”期间,由苏联援建的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在西安布局17个。军工、科教、轻纺等一大批产业扎根西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大潮。

东郊的军工城和纺织城、西郊的电工城、南郊的文教城、北郊的文物保护区和明城墙内的行政商业区陆续建成,成为新西安五大城市功能分区的骨架,形成了一个特大城市的雏形,更奠定了西安作为我国新兴工业城、科研和高等教育基地的基础。

在筚路蓝缕的创业征程中,一座新兴的城市在黄土地上崛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气壮山河的发展成就。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历史会告诉我们答案。

西安解放时,被保护下来的大华纱厂。

前行

与时俱进谱写奋斗赞歌

今年“五一”假期,西安再度成为海内外游客的热门目的地,接待游客1400余万人次。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西安,奔赴“古城之约”。

文旅产业朝气蓬勃,是西安千年文脉绵延生息的有力印证,亦是西安百业俱兴、活力迸发的生动缩影。

作为一座拥有1000多年建都史、30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西安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长安城更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使节往来、名流云集、商贾不绝。

然而,近代以来,西安也曾黯淡过。

1949年5月20日,第一野战军占领三桥火车站。 本组照片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1949年前的西安,生产凋敝、民不聊生,备受战乱摧残。西安城囿于一隅之地,城市主干道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道路总长不足10公里,基础设施落后。

1949年5月20日,西安回到人民手中,风云依旧在,只是换了人间。这座城市的前景、无数家庭的命运、无数人的人生,由此重新书写。

历经风雨,西安城墙终于褪去“旧颜”。西安成立保护机构、制定保护法规,让古老的城墙得以抚平拆毁所致的“疮疤”,重现宏伟景象。

国难之时,易俗社用大秦正声展现民族气节;承古开新,在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经典剧目古调重弹,不仅让秦腔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亦让老旧街区焕发新光彩。

大华纱厂,西北首个现代纺织工厂,为西安解放作出积极贡献;岁月更迭,老厂房焕发新生机,工业遗产华丽转身为受年轻人追捧的艺术街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初生的岁月,伴随着秦腔的传唱、机器的轰鸣,西安拉开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

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从中国第一颗氢弹到第一颗洲际导弹,都凝聚着西安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国内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第一块集成电路板、第一台50万伏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第一台航用相控阵雷达、第一台微型涡喷发动机、第一台稀土永磁电机,都诞生于西安。

……

人们对盛唐长安的瑰丽想象,在这片蓬勃发展的黄土地上重新找到了寄托。

1949年,西安全市生产总值仅1.89亿元,仅有几十家小规模的工厂和千余家手工作坊。如今,西安跻身“万亿俱乐部”,成为西北首个GDP突破万亿元的城市,GDP较1949年增长6000多倍,高质量发展动能愈加澎湃。

从13平方公里到807平方公里,从227万人到1308万人,75年间,西安市区面积增长了60余倍,人口数量增长超过5倍,城市规模和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千年古都尽显旺盛生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83元,温饱问题是群众心头的大事。2023年,西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2128元,西安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75年之于西安,不过弹指一挥;75年之于西安,亦是沧海桑田。这75年,西安闪耀着更加耀眼的光芒,拥抱时代的晨晖。

突破

蹄疾步稳勇当先行示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23年伊始,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之后,西安成为全国第四个“双中心”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双中心”,意味着科技创新和基础科学研究“两手都要硬”。以“双中心”建设为牵引,西安持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到神舟飞船,小到触手可及的智能显示屏,处处都有西安“智造”的身影。

西安高新区(5月13日摄)。 记者 蒲茜摄

目前,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中央创新区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在西安科学园,一批新的研发机构正迅速建成;围绕未来之瞳双子塔,以润禾中心、中建嘉和中心为代表的多个企业总部办公集群拔地而起……这片充满蓬勃生机的创新热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人才。

在法士特高智新工厂,一个个工业机器人挥舞“手臂”精准作业,一台台智行集成式AMT自动变速器顺利下线。灵活自如的机械臂、自动输送的物流车、实时显示的智慧大屏、自动分拣的立体仓库……法士特重型汽车变速器年产销量连续18年稳居世界第一。24小时不间断的自动化生产,为西安新型工业化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新时代新征程,西安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等六大支柱产业持续做大做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光子、增材制造、卫星应用五大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实力;平台创新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有效扩大规模;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加紧规划布局。

今天的西安,以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主的“实力盘”占GDP比重达33.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25万家、1.5万家。2023年,西安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列第8,首次进入“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加快,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作为“一带一路”上的璀璨明珠,西安正向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稳步前进。

去年以来,西安在全国率先实现中亚“五国六城”客运航线全覆盖;“+西欧”集结线路达到23条,长安号年度开行5351列、运送货物464.8万吨,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

站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开放、包容的底色愈加鲜明,联通中外、拥抱世界的姿态愈加坚定。

西安大踏步向前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西安市灞河元朔大桥(五月十四日摄)。 记者 蒲茜摄

秦岭巍巍,渭水汤汤,西安绘就美丽生态画卷,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让蓝天白云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家门口就有名校名师,在社区就能安心养老,一刻钟便可解锁“运动自由”……生活在西安,幸福的模样具体而生动。

75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75年,却足以在历史进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念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砥砺前行。

走过75年,西安发展新动能日益壮大,生产新要素加快涌流。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西安重整行装再出发!(记者 李妮 陈志涛)

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访谈嘉宾

窦庆 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宣研处处长

刘骥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战略规划处处长

段鸿雁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放合作处处长

西安大雁塔北广场(5月12日摄)。记者 蒲茜摄

问:我们应如何认识西安解放的重大历史意义?

窦庆:西安的解放,是西北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西安从国民党封锁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前沿,成为支援解放大西北的后方基地,为彻底改变西北战场形势,进而为解放大西北、进军大西南创造了条件。

西安的解放,使千年古都完整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解放军不到一天就顺利解放了西安城,保护了古城基础设施,保护了一大批工厂和珍贵历史文物,为西安发展保留了力量,也使西安的历史文化遗存得以保存。

西安的解放,使西安人民获得了新生。西安解放后,我们党迅速完成西安广大城乡的接管工作,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开辟了西安历史的新纪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全市各级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要以史为鉴,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聚力推进“八个新突破”,确保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

刘骥: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市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率稳步提高。2012—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增长452.53万人,达到1307.82万人,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9.88%,提升速度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城镇格局不断优化。近年来,西安市获批国家中心城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城市骨架逐步拉大;与咸阳、铜川、渭南、杨凌等地融合发展,西安都市圈格局初见雏形;创新提出“七大功能区”,基本形成一主一副、多中心多组团、枢纽型网络化城市发展格局。

城市核心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西安确定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

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全市组建紧密型“名校+”共同体928个,惠及学生120万人;深化健康西安建设,加快建设13个三级医院项目;有序增加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健全居民养老、医保、低保等基本社会保险和救助体系。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9%,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主要河流全部消灭劣V类水;完成护城河改造提升,实现“一池碧水绕古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03%。

在西安市大明宫,市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资料照片)。 记者 袁景智摄

问:西安是如何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相关成果的?成效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

段鸿雁: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成功举办后,西安市紧抓历史机遇,持续放大峰会效应,不断巩固和拓展峰会涉西安市成果。截至目前,26项重点任务已完成2项,77项节点任务已完成34项,其余任务正稳步推进。

目前取得的成果主要有:成功在西安市设立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成立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联盟;落成投用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项目,进一步推动中哈两国“枢纽对枢纽”的运输通道提质升级;中亚公园对外开放;加速推进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西安—阿拉木图段)首发工作,力争年内顺利开行。

今年一季度,西安市对中亚五国进出口总额20.96亿元,同比增长247.6%。中欧班列(西安)中亚方向开行190列,同比增长71.2%,运送货物总重5.2万吨,同比增长8.3%。西安至中亚五国的国际航空客货运航线稳定运行,为加强务实合作与友好往来架起便捷、高效、优质的“空中桥梁”。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里的长安塔(五月十五日摄)。记者 蒲茜摄

下一步,西安市将把推动落实峰会成果作为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和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抓手,与中亚国家形成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机制,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和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支撑。(记者 陈志涛)

记者手记 | 而今迈步从头越

75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强渡渭河到占领钟楼,仅用了6个多小时,便成功解放了西安。红旗、歌声、号角驱散了古城上空的阴霾,人民得到解放,城市得到新生,十三朝古都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75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与人民心手相连、接续奋斗,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书写了一部部感人的奋斗史诗。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建都之地——曾在历史长河里璀璨闪耀的西安,完整回到人民的怀抱后,大踏步加速前进。75年一路走来,西安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历史文脉得到了有效保护,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75年栉风沐雨,75年春华秋实,我们要感恩筚路蓝缕的来路,更要铭记不懈奋斗的梦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西安解放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突破起势的一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特殊、责任重大。西安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在以进促稳中培育新动能,在先立后破中拓展新空间,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中勇当先行示范。

返回省市新闻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群众新闻 编辑:陈思兰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