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报 || 银州大地上的“三原色”

来源:陕西农村报 作者: 时间:2023-07-05 17:59
​远眺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
在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讲解员(左)向采访团一行详细讲述老一辈的革命岁月。
采访团一行在陕西果业米脂有限公司品尝山地苹果及苹果醋。
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米脂小米博物馆工作人员(右一)介绍相关情况。
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左前一)介绍村里的生态变迁。
本版图片由记者 孙金龙 摄  
乡村振兴的榆林实践
全国农民报社长总编调研采访活动
千年古县,银州米脂。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小县城,人文荟萃、古韵犹存。穿越历史长廊,瞻仰红色丰碑,遥望金色田园,俯瞰青山绿水,一抹抹纵横交错的“三原色”尽收眼底。
6月29日上午,2023全国农民报社长、总编调研采访团来到米脂县,感受古县银州的文化魅力和现代米脂的蓬勃朝气。
“革命红”催生新活力
在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这三个字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代表着诞生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一部红色党史。 
当天上午,2023全国农民报社长、总编调研采访团一行走进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在这里,老寨子、老窑洞、纪念馆、红色书屋、红色产业园错落分布,小山村的角角落落镌刻着厚重的红色印记。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向上而行,到达杨家沟革命旧址的“观星台”时,眼前豁然开朗。站在台上俯瞰,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座座窑洞四合院尽收眼底。
位于米脂县银州街道杨家沟村的杨家沟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20年,杨家沟革命纪念馆被陕西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全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  
如何盘活红色资源,让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近年来,米脂县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力实施红色文化科技产业园项目。这两天,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一台台大型设备正紧锣密鼓地作业。  
“项目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青少年研学基地、红色文化展示基地三大板块构成,突出‘红’这个特色,集中打造一条红色文化产业带,通过‘红色流量’聚集发展优势。”据项目负责人赵峰介绍,该项目以“转战陕北”干部培训基地为核心,以“科技+文化”赋能驱动,项目建成运营后,将进一步促进农文旅多元融合,真正实现革命文物“动起来”、红色文化“活起来”。  
对米脂县来说,“革命红”是融入血脉的精神信仰,而“苹果红”则是这片土地蓬勃发展的原动力。  
作为陕西黄土高原苹果产业集群示范县、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和绿色苹果基地创建先进县,近年来米脂县通过政策引领、科技支持、行政推动等措施,系统化推进苹果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全县栽植苹果23万亩,建成果园658个,产值6.5亿元。
如今,山地苹果已经成为米脂县乡村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农民的“致富果”、“希望果”。 
2 “金米粒”装满“金饭碗” 
一走进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的米脂小米博物馆,参观者就被眼前的场景所吸引:小米及各种小米加工产品作为馆内“主角”,其生长加工、历史人文、发展历程都被配上文字详细解读;长长的多媒体展示墙上,动画配合着语音,将小米从幼苗、拔节,到灌浆、成熟等生长过程生动演绎。  
五谷杂粮,谷子为首。米脂县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历来有“小米之乡”的美誉。米脂小米颗粒圆大、色泽金黄、黏糯爽口、清香四溢。  
当天下午,米脂小米产业园展厅热闹非凡。“我们这儿的谷子不上化肥,长出来的谷穗又长又大,打下来的小米特别黄,熬出的米汤足足可以揭起三层油皮!”园区入驻企业——陕西青创联盟有限责任公司涉农事业部负责人张怀益提起米脂小米,自豪感满满。  
“米脂小米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色黄、质黏、味香、营养丰富,熬出来的粥浓香扑鼻。”作为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老把式”,张怀益不仅熟知谷子的种植历史,对于米脂小米的优点也如数家珍。  
作为入驻米脂小米产业园的一家集智慧农业、有机种植、收购加工、包装策划等为一体的省级企业,陕西青创联盟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在米脂小米电商化销售之路上持续发力。公司2023年在电商平台销售米脂小米的营业额达8000多万元。一袋袋金黄圆润的米脂小米从“云端”飞向百姓餐桌。
2016年,米脂县22名大学生回乡创业,在该县“五免”政策的鼓励下,他们抱团发展,成立陕西青创联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建了极具影响力的“淘米易购”品牌,突出优势农产品特色,将农民、商家和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紧密连接起来,在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  
电商下沉到乡村,成为这几年米脂小米产业的重要增长点。过去,当地小米主要靠农贸市场或外地经销商等线下渠道销售,销量、价格都不稳定。随着米脂政府在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上不断“加码”,米脂小米在“网红”的道路上也越走越宽。
3 “生态绿”绘就“小江南”  
六月的米脂天高云阔,艳阳高照。在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幕:山梁沟峁连绵不绝,山顶上一台台梯田错落有致,犹如大地的指纹。放眼望去,一棵棵松树、柏树、槐树、榆树、柠条等绿意葱茏,深深扎根土壤。山上的苹果园里,覆盖着白色防雹网的果树上,一个个套着土黄色袋子的小苹果将山间点缀得生机盎然。 
曾经的高西沟“山上光秃秃,沟里洪水流,连年遭灾荒,十年九不收”,现在的高西沟村则是“层层梯田绕山头,座座坝堰锁住沟,坡面林草绿被子,沟台坝地粮囤子”。这是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对于高西沟村生态变迁的形象描述。  
高西沟村,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个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小山村,在过去的60年间,经过四届党支部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贫困山村变成了山清水秀、树木葱茏、瓜果飘香的“塞上江南”,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层层梯田绕山梁、座座坝堰锁沟掌、家家户户新窑洞、绵绵峰峦碧水漾,如今的高西沟村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象。高西沟人自豪地说:“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
高西沟的绿,是多年生态治理换来的满目葱茏,也是旱作农业高效推广呈现的如画“丰景”。去年,米脂县在高西沟村建成1830亩高效旱作节水农业示范田,不仅解决了谷子生长期间的缺水问题,还实现了节本增效。  
“我去年种了50亩谷子,用了这个新技术后,产量每亩达800多斤,比以前增产了300多斤。”48岁的村民姜向怀这两天趁着雨后正给谷子追肥。说起旱作农业这些新技术,他赞不绝口。
从高西沟村的龙头山上往下看,沟壑褶皱里满是绿。农田里,拔节期的谷子长势正好;果园里,成片成片的山地苹果枝繁叶茂;坡地里,青青牧草汇成了一片绿毯;水库里,一望无际的水面碧波荡漾。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高西沟村,从黄土高原上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蜕变为山清水美的“陕北小江南”,书写了生态治理的“绿色奇迹。”

 

返回省市新闻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陕西农村报 编辑:陈思兰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