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发展新成就巡礼之六—— 幸福生活节节高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 时间:2022-03-18 16:23记者 马蕊 王阳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百姓至上。 民生连着民心,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的幸福感受,诠释着榆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变化。 近年来,我市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倾心尽力办好民生实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入推进健康榆林建设,全方位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扩大民生工程覆盖面,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家庭和社会的未来。 去年秋季投入使用的榆林高新二中操场内,一群生龙活虎的孩子们系上火红的腰鼓,洋溢着欢乐的笑容,个个神采飞扬。他们的动作规范有力、整齐划一,俨然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针对榆林中心城区学位短缺的问题,去年我市积极推进市二十八小和榆林高新二中的建设工作,两所学校新增学位5220个,秋季开学时已全部投入使用。2021年,全市共新增学位15584个,其中中心城区新增学位7020个。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榆林中心城区人口急剧增加,现有的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入园难、入学难、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成为群众的“烦心事”,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成为市民的民生关切。 民生无小事。“十三五”期间,全市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达550亿元,较“十二五”增长22.7%,重点实施了中心城区学校建设、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移民搬迁点配建学校等项目工程,在各类开发区、新建小区、城乡接合部、经济适用房等区域规划建设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学校438所,新增学位13.4万个。其中,中心城区新建改扩建学校53所,新增学位6万个,有效缓解了“上学难”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集中新建改扩建了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学位数量不断增加,“双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做好教育“加减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打造高质量医疗健康体系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这是许多家庭被大病、慢性病压垮,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我市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已基本建成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727个,其中医院111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56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5个、其他机构11个;卫生人员37190名;医疗机构床位22858张。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6.21张,平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71人,平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56人,群众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大幅提升。 我市综合医改不断深入,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补短板”原则,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医疗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流动专家医疗服务,组建省市级流动医疗专家站。在市直公立医院选派总会计师和总药师,在市二院进行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在市三院、市五院(精神卫生中心)实行去行政化改革试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医疗服务均等化和同质化水平显著提升,“两减两联四保障”的药品供应保障新制度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市逐步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先后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378人,招聘医学类本科生569人,派出57名中青年医学人才赴国家卫健委、北京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同时与省直及西安市10所知名医院建立12个专科联盟,组建4个医联体,覆盖市域内4所三级医院、22个二级医院(含中医医院、民营医院)和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一院被确定为国家级胸痛中心,市二院被确定为全省脑卒中筛查中心,初步形成了“三级擎领、二级支撑、专科发力”的医疗服务集群。 全方位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保障群众增收的“稳定器”。 2019年12月,榆阳区标准化创业中心建成投运。该创业中心以“围绕创业抓服务,抓好服务促创业”为宗旨,重点扶持高校毕业生、贫困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员等重点群体创业,为创业项目免费提供创业场地、政策咨询、创业培训、专家指导、代办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融资支持等“一站式”“管家式”服务,为他们搭建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创业尝试机会,拓宽就业增收渠道。目前该创业中心共入驻企业184家,带动就业3469人。 近年来,我市扩大了政策扶持的覆盖范围、增加了贫困劳动力补贴项目、提高了资助标准,年均投入就业专项资金约6亿元,通过资金扶持、公益性岗位安置、线上线下推送就业岗位、按需开展技能培训等形式,五年来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4.43万人,帮助11.6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5万余名劳动力享受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居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此外,我市还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瞄准扩面难点的中小微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城乡之间流动就业人员以及就业、创业新型业态和群体,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扩面计划,通过入户调查、信息比对、动态管理、政策宣传等措施,引导其积极参保、尽早参保。截至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2.9万人、49.63万人、19.48万人、33.15万人、71.0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享受待遇53.9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