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优势在山坡致富靠苹果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 时间:2017-11-22 09:38
搬运苹果 杜海斌摄 “今年的销路不用愁,效益也不错!”日前,米脂县石沟镇党塔村村民李志红开心地说。2010年,他栽植了210多亩果树,是全县较早栽植果树的农户之一。如今,果树进入盛果期,今年产量达10万斤,预计收入有40多万元。李志红果园的发展现状,也预示着米脂县山地苹果产业的广阔未来。 截至目前,米脂县发展山地苹果面积17.6万亩,其中,挂果面积8万亩,新栽10.6万亩,建成各级高标准示范园60个,并涌现出了以高硷、李家寺、党塔、艾家峁底、吴家峁等村为代表的一大批示范园,成为全县乃至全市果园管理上台阶、上水平的典型。
苹果装箱 杜海斌摄 自然条件优越——被划定为苹果栽培的最佳优生区 米脂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为黄绵土,土层深厚;海拔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空气清新,湿度低,病害少。生产的苹果色艳,香味浓郁,果面清洁亮丽。根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境内生产苹果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县生产的秦冠、金冠、国光曾多次在省果品品评会上获优质果品奖。2008年,省果业局、气象局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榆林南部和延安北部部分县进行实地调研、评估,划定该县为苹果栽培的最佳优生区。2012年,该县被评为陕西省优质苹果产业基地县。 2013年,该县抓住陕西苹果“西进北扩”的发展机遇,将苹果产业确定为该县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提出“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总体发展思路,出台了发展苹果的相关政策,并将其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完善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全方位做大做强山地苹果长效产业,苹果产业基本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苹果产业链中受益覆盖率达70%以上。 截至2016年底,该县苹果产业涉及贫困村31个、贫困户3176户、贫困人口8972人,分别占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贫困人口的34%、24%、23%。
采摘苹果 杜海斌摄 落实扶持政策——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果业投入机制 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山地苹果的积极性,米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并通过积极争取中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初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果业投入机制。 该县重点推行建园直补政策,对流转整理土地不少于50亩、承包经营年限达到15年且成活率在90%以上的标准果园,每亩补贴土地整理费1200元、苗木栽植费500元;建立鼓励激励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加大对栽植大户的表彰奖励力度,对建园面积50—100亩的,当年一次性奖励5000元;百亩以上的,每100亩奖励1万元;对整村推进,规模达到1000亩的专业村,再奖励村集体10万元。 为最大程度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该县引导果农积极参加农业保险,在果园集中区设立灾害预警监测点,增加防灾减灾设施,对进入盛果期的果园,推广建设防雹网,县财政每亩补贴2500元。同时,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首要措施来抓,对按标准发展山地苹果的贫困户,除享受以上奖补政策外,每亩再给予500元的扶贫项目补助,贫困户建园当年基本实现“零投入”。此外,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风险保证金,撬动农商银行无抵押、无担保产业扶持贷款1亿元,贫困户发展山地苹果,可获得最高5万元的三年期全贴息贷款。 今年62岁的党福军是米脂县石沟镇党塔村的贫困户,以种地为生,儿子是尿毒症,妻子身体也不好,干不了重活儿。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2013年,他栽植了7亩多果树,今年开始挂果。除此之外,他还在李志红的果园打工。“政府的政策好,我栽苹果树时基本没投入资金,但苹果明年就能卖了,而且现在打工的工资也能多补助30%,我有信心脱贫了!”党福军说。 为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今年以来,米脂县建立劳务补助制度,贫困户在果业大户或苹果专业合作社打工的,除享受合同约定的工资外,再发放工资总额30%的补助,既吸引贫困群众稳定就近务工实现增收,又兼顾了扶持发展主导产业,解决了果业务工人员短缺问题。在利好政策的激励引导之下,广大贫困户积极参与果业生产发展,建成标准化山地苹果园1.23万亩,全县山地苹果园每年吸纳本地贫困户务工2.2万个,实现工资性收入0.27亿元。
丰收的喜悦 硕果摇枝 杜海斌摄 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开展科技合作交流 优化专业人才结构
该县坚持把科技支撑作为一项先导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出台了《米脂县果业管理技术培训计划》和《米脂县山地苹果园建设技术规程》,不断提升建园质量,全县初步形成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米脂试验站和延安宝塔区聘请专家为引领,以县果业中心、园艺站为支撑,沙店、龙镇、石沟、印斗、杨家沟五大苹果片区农技推广区域站为依托,村级专业技术人员为基础的技术服务体系。 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该县从延安和本地聘请12名果树专家,为全县苹果产业发展“号脉把关”,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巡回指导关键技术环节;县农业部门和各乡镇每年组织技术骨干、基层干部和果农代表赴延安苹果主产区考察不少于2次,帮助大家开阔眼界,学习经验,更新技术;按照“县抓示范、镇抓普及”的办法,县乡技术服务机构适时开展技术培训,以通俗易懂的资料和“手把手”的方式普及推广实用技术。 该县还制定了全县统一的建园技术标准,对规划选址、土地平整、选苗栽植、建后管护提出明确要求,确保果园提质增效、增产增收。并研究推广了山地苹果“七个一”栽植技术,使新建园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此外,按照规划先行、整合资源、部门共建的思路,有效整合农田水利、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着力解决百亩以上果园用水、用电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实现灌溉用水、动力电源、道路硬化、农机具配套“四到园”。 创新果业发展模式——促进山地苹果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 站在米脂石沟镇盘草沟村的山头,一排排苹果树尽收眼底。“只要好好管理,苹果产业一定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米脂县石沟镇盘草沟村书记马永海憧憬地说。2013年,在村支部引领下,全村统一规划,统一平整土地,集中建园,全村51户农户、6户贫困户都发展了山地苹果,栽植面积523亩,人均3亩左右。像盘草沟村这样的苹果专业村,米脂县共建成了29个,栽植面积达到1.22万亩。在果树没有见到效益前,果园配套种植了短杆农作物,每年的收入也能达到脱贫标准。这种长短结合的办法,不仅保证了贫困户短期脱贫,而且等到果树进入盛产期,足以支撑群众过上小康生活。 “栽培果树一年四季有活儿干,剪枝、拉枝、施肥、锄草、打药、灌溉……样样都是精细活儿,我这几年像抚养孩子一样照顾这些果树。”李志红说。在扶持政策的鼓励下,全县有126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二次创业”,他们成为一支发展苹果产业的生力军。能人返乡,大户创业,让想干的大户有土地,让不能干的农民有钱赚。李站便民服务中心老庙村村支书冯生祥致富后返乡发展山地苹果,通过流转土地建成标准化果园260亩,一年能为贫困户家庭提供务工1600个,工资支出17.5万元,可解决14户三口之家农户的收入问题,促进了社会分工,增加了农民收入。 除了“支部引领”和“大户创业”,该县还探索建立了“合作社带动”模式。石沟镇官道山荣泰专业合作社充分整合资金、技术、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带动全村发展山地苹果1700亩,实行统一整地、统一建园、统一管理,让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的农户进得来、稳得住、能致富。2015年,该果园被认定为国家级“菜篮子”项目水果标准园。目前,全县共有苹果专业合作社68个,带动果农2040户。 在发展苹果产业的具体实践中,该县因地制宜,创新模式,通过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土地“聚零为整”,促进了山地苹果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 打造“米脂苹果”名优品牌——形成产业化开发、系列化推进、品牌化拓展格局 “按照我们目前的发展进度,到2020年后,苹果栽植面积将稳定在20万亩以上,挂果面积达10万亩,产量将在12万吨左右。”米脂县县长高寒告诉记者,如何把山地苹果销售出去,打出自己的品牌,是该县发展山地苹果产业的重中之重。 为此,该县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已启动了米脂山地苹果地理标志注册保护,并征集到180多个商标图案,下一步重点要做好评审工作。同时,还广泛动员广大苹果园业主,有计划、分阶段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认证申报,叫响自己的品牌。 为切实提高山地苹果的贮存营销能力,该县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已与陕果集团达成协议,设立米脂公司,启动万吨果蔬气调库和苹果配套农资市场建设,确保实现“一季产果,四季销售”。 在创新苹果营销模式方面,该县积极利用陕果集团的渠道,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建立起稳定高端的销售渠道,并充分利用电商资源进行在线销售,比如近日在中央电视台“厉害了我的国——中国电商扶贫行动”中一展风采的陕西省青创联盟电商企业,就赢得了广泛关注。该县还将努力让果农、经销商和消费者紧密联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此外,研究制定政策,加快本土苹果经纪人培养,加大苹果直销店、连锁店的建店支持,多形式、多渠道搞活苹果营销和流通。 “苹果产业比种粮收入高、比养殖风险小、比棚栽投入少,是一个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下一步,我们要把这种比较优势转换为现实的产业优势,以品牌带动米脂山地苹果产业发展,建立起稳定支撑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基础,实现品牌效应最大化,增加无形收入,促进群众脱贫奔小康。”高寒充满信心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