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集体管控合作社好!”

来源:米脂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17-08-24 10:34

——记米脂杨家沟镇寺沟村产业扶贫养殖互助合作社
 


寺沟村村民手捧股权证,成为互助专业合作社股东。崔溦摄

本报记者王志诚 杨晓慧

    “集体管控合作社好!以前扶贫只扶贫困户,现在全村人都跟上沾光。”69岁的村民刘金卫夸赞说。养殖互助合作社的成立,让米脂县杨家沟镇寺沟村人心凝聚,拧成一股绳,不仅贫困户,非贫困户也充满干劲,信心满满。

    米脂县寺沟村,在榆林文旅公司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大唐灞桥热电厂的帮扶下,整合三部分资金,即25亩集体土地折合的租赁费和政府产业项目扶持资金修建的养殖场折合租赁费、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非贫困户自愿参与前提下的自筹资金,组建了寺沟亨亨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了集体+贫困户+非贫困户的村集体控股的新型互助合作社,为米脂精准扶贫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确定产业

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

    杨家沟镇寺沟村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地貌沟壑纵横、支离破碎,主要产业为农业种植,村民人均年收入6800多元,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村。目前,全村在籍82户327人,贫困家庭24户59人。

    过去产业扶贫,是以户为单位。比如养羊,只要农民购买一部分,经过政府核查确定后,再给予一定补助用于购买羊子。但部分丧失养殖能力的贫困户,只能放弃扶贫资金补助,即使有能力养羊的人也坚持不下来,中途杀羊、卖羊者都有。那些大病户、残疾户、危房户等,如果不能有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想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也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杨家沟镇副镇长刘存波介绍,今年寺沟村有8户返贫,又新增贫困户8户,其中多为家庭缺乏劳动力,或因病致入不敷出。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收入差距小,单纯的以户为单位进行产业扶持和各方面的保障不能真正起到扶贫治贫的作用,如何通过长远有效的措施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摘掉“贫困村”的帽子,镇政府也一直在摸索。

    今年6月,米脂县各级政府及榆林文旅公司驻村扶贫工作队经过深入调研座谈,探索创新扶贫模式,想出了一套新办法——成立养殖互助合作社。合作社以寺沟村集体为控股主体,24户贫困户以政府补助的5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参股成为股东,村内非贫困户也可以自愿入股,股东根据年收益获得分红。目前共有59户村民积极参与其中,合作社第一阶段主要发展优质养殖业,打造陕北土猪养殖第一品牌。现在,合作社已运转起来,股民都拿到了股权证。“如果用这种办法帮扶我们,我自愿退出贫困户。”64岁的贫困户王来贵很有信心。

    “这个合作社最大的亮点就是村集体控股,既能体现集体主体地位,壮大集体经济,又能增强合作社的风险管控能力,实现集体主导下的全体村民增收致富。”榆林文旅公司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朱兆飞说,“大到整个精准扶贫工作,小到这5000元产业扶贫资金,最终目的是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而不止是授人以鱼。我们要教会村民怎么使用这笔钱,既给他们‘输血’,又增强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

扶智扶志

“四支队伍”调动群众积极性

    7月初,养殖场破土动工,一台装载机和一台挖掘机开始前期土方开挖及刷坡工作,建筑工队随即进驻施工场地。经过一个多月施工建设,养殖场基本建成。71岁的王兴元是村里的贫困户,每天与施工队一起掏土、垫土。他说:“政府给养猪的本金,自己也应该出点力。有扶贫工作队的支持,我们有信心发展好。”

    “以前也想通过搞养殖,让村民们脱贫致富,但没有条件,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需要场地、资金、水电、专业人员等各方面支持。”村支书蒋志格介绍说,“现在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扶贫工作队争取到圈舍建设资金,镇政府、县财政局、供电局等单位协调助建,项目成功的希望更大了。”

    合作社利用有利地形,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全部养殖黑毛土猪,要求不喂养任何饲料和激素,以喂养玉米、麸皮、豆渣、菌汤等为主。育肥猪达到12—14个月才能出栏,保证膘肥肉香,打造纯绿色安全无公害猪肉,形成米脂品牌、榆林名牌。

    修建中,前期筹集到的资金因程序问题,不能及时取出,第一书记朱兆飞自掏3万元垫付。村民巩玉智、姜建生、刘世卫等各自拿出1万元,主动给村委会借款,供施工需要。“这是给全村人造福的事情,我们从来没敢想过,一定得支持。”刘世卫说。

    镇政府领导介绍说,合作社将采取公司化运营管理,优先雇用贫困家庭人员,按其工作量支付工资。年轻人不用外出务工,家门口就可以挣钱了;上了年纪的老人,可以根据身体情况,在合作社打工;农民自己种植的玉米,都不用拉到县城里卖了,直接卖到养殖场。此外,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由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乡镇包村干部、村干部等“四支队伍”进行监管,并提供养殖技术支持,最终解决生猪销路问题,为村民解决后顾之忧。

长久发展

破解人才困境是关键

    “扶贫工作队在,我就入股;扶贫工作队撤了,我就撤股。”村民刘尚富的话道出了部分村民的担忧。

    寺沟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生活水平无大的差距,村民之间为谁才有扶贫资格等一直与村委会存在争议,导致群众对村干部及村集体并不信任。而扶贫工作队不会永远驻在村里担任合作社的监事,如何缓解村民与村委会的矛盾,确保合作社一直经营发展下去,成为一大难题。

    不仅村民有担忧,杨家沟镇政府领导也在考虑:如何在扶贫工作队撤了之后,将品牌持续推广出去。“我觉得对于扶贫合作社的发展模式而言,专业的人才、技术的运用及管理才是长久致富的关键一环,而这些都是现在农村最缺乏的。”杨家沟镇党委书记朱海涛忧心地说,“如今农村大多以6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要想发展,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很重要。”

    寺沟村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虽然近年来考取了10多个大学生,但都外出就业,全村甚至没有一个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合作社目前的成员理事中,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不具备专业的管理能力。村民选举李同生作为养殖场场长,也是因为他曾经建过小型养猪场,相对别人有一些经验。“现在我也拿不出一套成熟的办法,也要边做边学,摸索着来。”李同生说,自从当了场长,他感觉肩上有了担子,每天利用空闲时间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学习养殖知识和技术,希望能够把土猪养好。

    扶贫工作队作出了长期规划。寺沟村因与杨家沟革命旧址毗邻,曾经是党中央转战陕北时电讯台所在地,任弼时曾在村里居住,寺沟村有着丰富的红色印记。利用现有红色革命旧址,进行修复和还原,发展红色旅游,形成旅游与产业扶贫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小康路上的寺沟村,依然任重道远。要让贫困人口脱贫,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各级政府和扶贫工作队正在不断探索。互助合作社的未来,依旧美好可期。

返回米脂新闻首页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米脂新闻网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