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治沙“功勋树”樟子松背后的故事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 时间:2019-05-06 09:14

    说起樟子松,榆林人并不陌生,每年全市义务植树活动时主要栽种的就是此种树苗。在人们的印象中,樟子松长得并不高,两米左右的样子,能防风固沙,且四季常绿。

    在榆林城区北郊的红石峡沙地植物园里,有一片特殊的樟子松林。1964年,榆林从樟子松原产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引进栽植了1.3亩200多株樟子松,现存活77株,且长势良好,树体最高的达15.1米,胸径最大的为33.5厘米。

    “别小看这片樟子松林,面积不大却意义非凡。这是西北地区引种最早并获得成功的樟子松林,不仅结束了榆林沙区没有常绿乔木的历史,成为榆林防沙治沙的‘功勋树’,

    而且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防沙治沙生产实践,被推广到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史社强介绍说。

    确定樟子松为治沙造林的首选树种,源于此树具有众多的优良特征,如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能够在沙漠里较好地生长,且四季常绿,冬天枝叶能够起到防风作用。此外,樟子松还通过长年的生长悄悄地改变着脚下的沙土。在红石峡沙地植物园里的这片樟子松林,部分沙土结皮层非常明显,极类似典型的森林土壤,就是樟子松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

    说起榆林的樟子松,就不得不提及被誉为“榆林樟子松之父”的孙帧元。他是河北石家庄人,1962年从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系毕业后来到榆林研究林业治沙,先后在地区林业局、省治沙研究所工作。为搞好治沙植物引种工作,他的足迹曾踏遍三北11个省、自治区,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将大兴安岭的樟子松引入毛乌素沙漠造林试验成功。上世纪80年代中期,榆林的樟子松首次大面积推广就是20万亩。

    随着一代又一代治沙造林人的艰辛努力,榆林的樟子松从当年的一株株幼苗成长为现在的一片片林海,尤其是出现了一个个万亩、数十万亩的樟子松基地,造林总面积已逾150万亩,并仍以每年新增10万亩的规模在扩大。绿色增多的同时,是荒沙日渐减少,榆林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0.9%提高到目前的33%,率先在全国实现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使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创造出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奇迹。
 

返回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 热点图片